一八四五年赵仲穆出生后不久,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运动波及全国,赵仲穆在家乡由于许多名门世族和有一定影响的书画家纷纷避走他乡而投师无门,只得自学金石书画。后从乡里书画家刘怿交往中,得知皖派刻印名家吴让之,目睹其金石书画作品,仰慕不已,便专门渡江来到扬州,拜吴让之为师,学习金石篆刻。十余年的拜师学艺,又与扬州名书画家王小某、释莲溪等人长期地艺术切磋,打下扎实的基础。尤其是篆刻,得吴让之真传,初继承邓派篆刻艺术风格,后追踪秦、汉,融皖、浙之长。一八七零年吴让之去世后,赵仲穆遍游大江南北,四处搜集金石碑版,从历代名家作品中吸取艺术精华,复与各地金石书画好手徐三庚、赵之谦、胡鑺、吴大澄等人经常书画雅集交流艺术创作心得,逐渐形成自己的篆刻艺术风格。其特点:“所作用力较深,劲健自然,不事修饰,虽时有怪谬,但生气盎然。”还由于他性格狷傲,有不甘步他人艺术后尘的追求理念,被当时印坛名家所折服。一时间跟从他学习篆刻的人甚众。民国初年蜚声艺林的金石家童大年,幼时就学印于赵仲穆,遂脱颍而出成为西泠印社之元老;有被称为“中国人民优秀的画家”黄宾虹,年轻时代到杭州艺游时,就经常问艺于赵仲穆,他在三十岁到六十五岁作画时常用的“黄质之印”,就是赵仲穆特意为他所作,由此可见黄宾虹对赵仲穆仰慕之情,师生之谊跃然印上。
清代中期,邓石如以刀法圆转苍劲的篆刻风格,开一代艺风,邓石如再传弟子吴让之崛起,打破印坛浙派一统天下的局面,造就晚清印学的再度繁荣。作为吴让之的学生,赵仲穆少年时代起受吴让之的影响,精于金石考证,学习书法绘画,篆刻更是悉心摹仿其师技艺,继承邓石如、吴让之“用刀如用笔,轻实处如行云流水”的篆刻艺术特点。在其早年的篆刻作品中,明显有邓石如和吴让之两人的刀法之余韵;中年及后期吸取浙派治印之长,又从古代钟鼎、权量、碑版、瓦当中提炼精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篆刻艺术面貌:作品精致,形式多样,刀举俱佳。他习惯于单刀直切长驱,印风铮锐挺劲,线条则是含蓄而充满天趣。尤其对古玺、钟鼎各自独特的艺术特点,把握得可谓极为到扣。此外,他的篆刻题材触角十分广泛,历代高士、将士、百美等人物的姓名,均刻于印间;中国传统的古典文学和戏剧,如《红楼梦》、《西厢记》中的人物和曲词,也可在他的篆刻作品上一探窥豹。将篆刻与通俗文学、隐逸文化相结合,是赵仲穆对中国印学界一大贡献,各种形式意境的作品,使他不仅成为晚清杰出的篆刻名家之一,更对后世印学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赵仲穆一生勤于篆刻的学习和创作,生前就有印谱刊行,一八九二年辑自刻印成《双清阁印存》两册;一八九三年辑自刻印成《百将百美合璧印谱》三册(此印谱又名《珠联璧合百将百美印谱》和《古高士印谱》);一八九四年去世前还辑自刻印成《赵仲穆印存》一册,及《圣庙祀典爵里姓氏印谱》。一九二五年其子赵小铁又将赵仲穆生前辑成的《百将百美合璧印谱》分八册出版;一九四一年海上名书法家邓散木辑自己收藏的赵仲穆刻印原石《赵仲穆印谱》两册出版,共收录赵仲穆刻印四十方。邓散木在印谱的序文中高度评价到:“……独仲穆能别树一帜,不为时会所囿,而刀法险劲,尤非吴、赵之辈所堪几及。”
可惜的是,赵仲穆所刻的印谱流传至今,唯有邓散木编辑出版的《赵仲穆印谱》偶尔遇见,其他数种印谱难以看到,一九四九年后更无赵仲穆印谱出版。今由著名金石学家和收藏家朱孔阳先生生前集藏和原辑,朱德天、朱之震两位先生重辑的《赵仲穆印谱》出版,无疑是为篆刻艺术爱好者研究者,提供全面欣赏了解赵仲穆篆刻艺术的珍贵历史资料。 许志浩 写于海上双溪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