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健康讲堂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9月13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迟放鲁:让每个人都能听见花开的声音
唐晔
  口述实录

  唐晔:您喜欢医生这个职业吗?

  迟放鲁:做医生非常难,医学不能像机器一样,标准化地修理,很多时候我们现在看问题的方法,在几十年后看,或许都是错的。但是,在这种有争议的情况下,医学还是拯救了很多人,医学有自身矛盾的地方,谁都没办法改变。

  有人把医学完全当成商品。其实,没有几种病是真正可以完全治愈的,医生只能让很多病好转、稳定。医疗环境不好,很多医生已经放弃了理想,但是我还是很自豪的。

  唐晔:工作这么忙,家人会怪您吗?

  迟放鲁:我太太最担心的是我的身体健康。她也是医生,同班同学,我的人生完全是被她推着往前走的,从读书的时候到现在。她原是镇江的神经内科医生、学科带头人。来到上海后,为了支持我,她牺牲了自己的事业,支撑着整个家庭。她是我的精神支柱,一直伴我前行。人生得此伴侣,足矣。

  唐晔:您觉得,医学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迟放鲁:是救人,我做人工耳蜗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从医学的角度来说,我们没有救命,而是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轨迹。救命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就像肿瘤,检测和治疗的手段越来越先进,但是大多数时候能做的都是减轻病人的状况,医学是尽力而为的救治。

  “耳科手术,就是在刀刃上的芭蕾,由于面神经埋藏在耳朵的骨结构中,看不见又伤不得,考验的是经验阅历、定位精准。我对年轻医生们说,没有一万小时的锤炼,做不了手术医生。”他还记得第一台手术,从头顶凉到脚心,大气不敢喘,而现在,面神经都听他指挥。

  1

  迟放鲁,出生镇江,15岁参军,在南京军区当了六个年头的军人,22岁转业当了一名修车工。他从小就喜欢机械,动手能力强,能把一辆三轮摩托车大卸并完好组装。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24岁的他靠自学考取镇江医学院。在大学里,他是学生会主席,表现优异,是唯一一个留校的,当时耳鼻喉科缺人就让他去了,工作五年后,他读了硕士,回去工作五年,又读了博士。

  全国现在也不过三万名耳鼻喉科医生,而很多人不愿意做耳科医生,因为手术只能做到中耳,内耳看不到,凭立体解剖经验和技能做手术。

  迟放鲁在第二军医大学肖轼之主任的耳提面命下成长。中国耳科显微外科泰斗王正敏院士是迟放鲁的另一位恩师。王正敏是中国耳科显微外科的开拓者,1982年公派到瑞士学习,回国后在艰苦的条件下做的国内第一台耳显微手术,“那时候国内显微镜跟不上,他得小心翼翼,他是国内第一个做中耳炎手术的人”。

  王正敏院士将人工耳蜗植入的技术传授给了迟放鲁。从第一例手术至今,人工耳蜗他做了三千多例,这个数字的背后是一连串的社会效应:经过大家的努力,上海户口6岁以下的聋孩,95%经过医治,回到正常轨道;政府补贴由6万元逐步增加到13万元,接近于免费手术;甚至缴纳上海社保的外来人员,也能享有同样待遇。迟放鲁说:“当初筚路蓝缕,装了人工耳蜗的孩子,学校还不敢接纳,生怕发生意外,但孩子们必须在正常的环境中才能得到训练。我通过各种渠道呼吁,终于得到社会的响应,如今植入人工耳蜗的孩子都能够到正常幼儿园和正常学校上学了。”

  在我国,聋孩的出生概率是千分之二,全国本来每年有2万人成为聋哑人,有了人工耳蜗,这个群体逐渐萎缩。人工耳蜗改变了这些孩子的人生,也改变了这些孩子的家庭。

  事实上,迟放鲁是这桩大事最早的推动者之一,作为专业人士参与标准制定,如今倍感欣慰。

  2

  迟放鲁的病人中,大多数是需要装人工耳蜗的患儿。他说,发自内心喜欢这些孩子。“医生和其他的职业不太一样,做医生太需要成就感了。本来是一个充满恐惧和自卑的聋哑孩子,安装人工耳蜗后,会说话了,到正常学校去上学了,长大后结婚生子。因着自己的手,改变了残酷的命运,做医生太有成就感了,太幸福了。”

  他记得,以前孩子们会讲话以后,来看他时都叫他叔叔,现在那些孩子都叫他爷爷了,“一晃二十几年,时间都去哪儿了?”

  时间如水流逝,却留下他人生中最绚烂的一笔。

  3

  “那个女孩,十年前给她做了人工耳蜗,6月1日,她的生日,手术也是这天做的,她妈妈说,这是重生。”女孩如今与常人无异,一样的听说读写,一样的古灵精怪,她把耳蜗用密密的长发遮掩起来,心事也随着藏得严严实实。后来他问女孩,你喜欢头上这个东西吗?女孩一噘嘴,不喜欢,为什么别人没有呢?这句话,一半是撒娇,一半却真的撞在他的心上,于是接下来的十年,他组建团队,开发研究全植入人工耳蜗,如今正朝着实用迈进。

  一辈子都在忙碌,迟放鲁自己都担心,一旦退休,真的闲下来,他能干点啥,“时间都在刀尖上溜走了”。

  直到前几年,他还是这家医院最晚离开的人。他住在东平路,午夜11点踩着星斗走在上海的桃花源上,周围梧桐葱茏,庭院幽深。“从岳阳路到衡山路短短的百十米,那些旧上海花园别墅掩映在庭院中,显露出沉郁的贵族气质,雅致、安逸、静谧。其实做医生,追求的也是这样的气质,纵然隐姓埋名,情怀依然还在。”

  走在这条路上,想着白天的手术,他的脚步轻松,内心欢喜。

  晔问仁医 唐晔

  迟放鲁 复旦大学眼耳鼻喉科医院耳神经颅底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喉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医师协会耳鼻喉科分会会长。擅长听力障碍、眩晕等相关疾病的治疗以及人工耳蜗植入。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特别关注
   第03版:生活备忘
   第04版:案例·产业
   第05版:家庭计划
   第06版:家居生活
   第07版:缘分对接
   第08版:太太厨房
   第09版:大手小手
   第10版:妈咪宝贝
   第11版:旅游休闲
   第12版:健康讲堂
   第13版:养生保健
   第14版:两性私语
   第15版:小楼书香
   第16版:广告
迟放鲁:让每个人都能听见花开的声音
救命神器AED
王国林猝死球场
吴咸中注重卯时养生
专家教你治蚯蚓腿
葛琳仪养肺止咳有方
家庭周刊健康讲堂12迟放鲁:让每个人都能听见花开的声音 2017-09-13 2 2017年09月1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