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会者就如何在潜心研究优秀传统文化这座历史宝库的思想文化蕴含的同时,将其全方位融入国民教育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与人民生产生活深度融合,使之真正实现活起来、传下去进行了研讨。
『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活』,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当前,中国社会各界正涌动着一股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各级政府和民间团体纷纷行动,探索弘扬传统文化的有效举措。丰富多彩的经典诵读、诗词大赛、文化讲堂、礼仪仪式不断涌现。展示家风家训、传扬乡贤文化、保护文化遗产、振兴传统节日的活动不断推出。
有专家提出,古代“礼始于冠”,真正的“礼”是从“冠礼”开始的,建议现在的成人仪式可以吸收古代“冠礼”的元素,让年轻人明白,“成年了,自己再不是一个孩子,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要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又如,现在许多家庭都在讨论家风、拟定家训,内容丰富多姿,琳琅满目。但千变万化中,有不变的一条,就是都蕴含着传统家训的道德戒律,浸润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建议在这方面加以引导。在这种形势下,作为炎黄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我们要乘势而为,增强责任心,发挥创造性。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广开来。要继续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推进文化普及工作,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做实事,求实效。
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 杨益萍
发扬光大传统民俗与中华智慧
中国传统民俗,是我国或一地族群或民众群体日常生活中反复进行的传承性的生活文化。现实中,它展现为一种程式化的生活相,一种风行的生活样式、生活惯制,表现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生存方式、生产技艺、人际交往、思考原型、心意俗信、行为范式等。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现代的、当下的,是鲜活流动的活世态的生活相。在日常生活层面表现为不经意的生活方式与习惯,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智慧。
对于中华民族民众日常生活的民俗,我们需关注盼是蕴藏在这些生活民俗背后的深厚的文化内涵,知识与智慧,及其中展现的中华民族固有的情感和思想。我们从中华民族普通家庭流行的“祭祖”等“家”的民俗中,发现国人固有的小家、大家、国家,家国一体的睿智;从生老病死的人生礼仪中看国人的“生生不息”生命理念;从传统的菜肴制作民俗中,看到国人“不同而和”,“和而不同”的人生哲理和处事方式。流溢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的意念。这些不仅仅是我国几千年历史民俗积淀的精髓,也是当今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中华民族的民俗,博大精深,这个智慧宝库,我们应好好发扬光大。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陈勤建
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际关系的思想林林总总,有些被历史无情的淘汰,有的则受到时代的眷顾。受到时代眷顾的思想犹如春雨润物,浸淫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老百姓日用而不觉。其沉浮荣枯的过程和原因是值得我们今天深思的。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谈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深刻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中国古代先贤们关于社交和处世的思想,关于人际关系的思想,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的一部分。我们今天来对中国古代社交和处世思想、人际关系思想进行研究,是为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来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人际关系。
上海大学教授 胡申生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年社会生活,势所必然
当代青年处在多元文化的社会中。在角色互动的过程中,倘若青年遵循传统文化中的行为规范,并得到社会的认同,则促进传统文化融入他们的社会交往。青年会根据外界的反馈,不断调整自身行为来确认并更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传统文化能否融入他们的社会交往,关键在于传统文化的行为规范能否在多元文化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并对青年践行传统文化给予正面反馈。而实际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深深嵌入悠悠中华文明之中,即便在现代社会,亦对调节社会关系,优化社会秩序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步融入当代青年社会生活,必将成为历史发展不可抗拒之潮流。
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 张凤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