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人都知道我喜欢摄影, 且小有收获。近年来,我在国际、国内的各类比赛中先后获奖50多次,已成为上海和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其实,我学摄影的起点很低,起步也较晚。最初也就是拍些自己女儿的成长照和“到此一游” 的风光照。后来由于忙于工作,甚至很少拿出相机来。这些年,特别是退休之后,闲暇时间多了,我就时常背起相机,行走在上海各处,当然去的最多的还是我十分熟悉和满怀情感的地方,比如老卢湾的复兴公园、新天地、田子坊、思南公馆等。我的获奖作品并非来自千里之外的风光大片,大多是就近取材、蕴含温度、颇有情趣、耐人寻味的人文佳作。
摄影不仅让我收获了不少作品,更让我在发现美、表现美的过程中,享受与众不同的快乐。在人们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地方去寻觅美景,在人人随身携带相机或手机,咔嚓一声就能留下影像的年代,若能独具匠心地取景、构图、用光,还能通过少许的后期加工呈现意想不到的美景,那种成就感和满足感是常人难以体会的。
摄影让我结交了一批新朋友,他们与我以前的同学同事和朋友有着不同的经历、气质和爱好。他们有的堪称摄影大师,做我的指导老师绰绰有余;有的是摄影发烧友,那种痴迷与投入简直难以置信,无以复加;也有不少只是摄影爱好者,但那种好奇与好学的态度,也时时处处营造、助推着阳光、向上的氛围。大家在一起,谁都不在意你辉煌或者坎坷的过去,相聚时也会闲聊一阵,但话题一进入摄影,就都会两眼发亮,神釆飞扬。我们曾相邀摸黑起早拍摄日出,也曾相约走街穿巷“扫街”釆风,事后又坐而论道,畅议得失。这些朋友始于摄影,又不限于摄影,是会长久地交下去的。
摄影还让我发现了自己未曾留意的潜质,开拓了新的学习领域。我的摄影全然没有“童子功”,甚至也算不上“半路出家”,至多是“后程上路”。我的体会是,即使错过了“童子功”,也要学点摄影ABC的“基本功”, 这样到时才能“另有一功”。其实,除了技术层面的准备,中老年人学习摄影,过往的文化积累和丰富阅历,也是很有益处的铺垫,可成为独特视角和别样风格的源泉。我开始主要学拍风光和人文,以后侧重人文、兼顾其它,再后来又尝试建筑、舞蹈、花卉、静物等专题摄影。路越走越宽,信心越来越足,快乐也就越来越多了。如今,摄影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与我如影随形,难以割舍了。
(作者为上海市原卢湾区区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