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进博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几位年轻党员在交流社区垃圾分类推广的做法。习近平仔细听他们介绍自己的做法,一位小伙子告诉总书记,参加公益活动对年轻人来说都是新时尚。总书记指出,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垃圾综合处理需要全民参与。
近几年,上海推广垃圾分类不遗余力。在不少社区,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渐渐增强,还涌现了不少废物再利用的社区达人,自觉进行垃圾分类已经成为上海人的“新时尚”。
记者 傅佩文
通讯员 陈茂生 宋艳红
1
三天翻三倍!
长征镇居民垃圾分类成风尚
95斤、165斤、300斤……这是梅四小区垃圾分类试点后三天的湿垃投放量。节节上升的数字让志愿者和保洁员很开心。半个月后,居民还能到“绿色小屋”兑换积分,体验资源回收利用、参观环保展示。
“垃圾分类”——“大调研”产生的试点
2018年初,梅四小区居民议事会成员陈阿姨向长征镇反映:“旧改”后小区面貌焕然一新,居民非常开心。接下来希望开展垃圾分类,让居住环境更优化、生活习惯更文明、环保意识再提高。
群众呼声就是党委和政府的工作目标,镇党委经研究决定在这里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陈阿姨提议后一个多月里,居委与绿化市容所多次召开“三位一体”联席会议落实有关事项;培训48名志愿者、分发宣传资料、推进硬件改造……4月14日正式启动垃圾分类工作时,各项配套措施全部到位。
如今两个漂亮整洁、封闭式垃圾箱房令走过、路过的人眼前一亮,让原先心存疑虑的居民竖起大拇指点赞,对半个月后亮相的“绿色小屋”充满期待。
受益者主动成为志愿者
“老爷叔、老阿姐,垃圾分类众人得益;大家自觉阿拉好过”每到垃圾投放时间,居住11号底楼的沈阿姨走出家门主动协助志愿者、保洁员工作,她说:这幢楼的居民对“垃圾分类”前后的变化最有感触。
11号楼离垃圾房最近,以前虽然有保洁员清扫但因垃圾房昼夜敞开,地面常有垃圾散落,楼道里总有异味飘逸,到夏季更令人烦恼。垃圾分类后规定6:30-9:00和16:00-19:00投放,其余时间实行封闭管理,异味便大大减少;大家对此赞不绝口。
居住五楼的周老伯对小区改造后的优美环境很有触动,开展垃圾分类后主动签署承诺书、领取垃圾箱、积分卡和宣传资料。由于年纪偏大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数次请绿化市容所工作人员、居委干部解答。然后向邻里介绍“厨房间里多注意,日子过得更惬意。”
目前千余户居民中已签订540余张承诺书、分发500多个家庭分类垃圾桶和绿色账户卡,并不断有居民到居委询问有关事项。
稳起步、走更远
启动不难,如何长久保持?经过长征镇、梅四小区和镇绿化市容所共同研究,决定以“三位一体”+志愿者+专业指导的三管齐下,让垃圾分类试点稳起步、走更远。
接受试点任务后,居委会周银娣书记明确表示:措施落到实处,不搞面子工程。在沟通协商中逐一解决保洁员调整、器材配置、知识培训和奖励措施等问题。物业公司根据湿垃圾收集量让保洁员获得一定奖励,让试点工作可持续开展有了制度保证。
社区支部和居委领导带头到一线,在垃圾投放时段确保有志愿者定点值守,与有关部门协调,让“绿色账户”人家早实惠、多得益。
以党员、楼组长为骨干的“梅四志愿者”前期逐户告知有关事项、分发宣传资料,试点开始后,每个清晨、傍晚原本要为家人上班、上学忙碌的志愿者在垃圾箱房值守,为巩固社区垃圾分类的投放成效,舍弃小家的舒适与温馨。
为让垃圾分类“后处理能力不足”的短板不短,在区绿化市容局支持下,已落实了分类收运责任、提升处理能力,购买第三方服务等工作;后续试点所需的200个垃圾桶、绿色账户卡也已就绪。镇绿化市容所和居委干部每天数次在现场与居民“面对面”解疑答惑,解决垃圾箱房水、电配套等问题。张琦所长觉得“目前对垃圾分类的认同感明显增强,更多居民从‘要我分’逐步形成‘我要分’的自觉行为”。
2
环保之家获评“全国最美家庭”
家住普陀区的李思耀,是附近有名的手艺达人。走进他家,俨然就是一个小型的工艺品博物馆:一个个看似文玩古董的工艺品,都是李思耀用废旧材料制作而成。一件件赏心悦目、看似文玩古董的工艺品,都是他用各种废旧材料制作而成,如用一次性碗制作成的《鼎》,用泡沫塑料制作的假山盆景《江钓》,用板刷的刺制作成的《仙人掌》《铁树》《圣诞花》……在他的精心制作下,废旧材料也都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艺品。
最初制作这些小玩意儿,是为了帮孙子完成幼儿园的一个手工活动。李思耀当时用家里的废旧纸板给孙子做了个汽车模型,带到幼儿园人人称赞,孙子乐坏了。自此以后,他就迷上了钻研环保手工技能,并乐此不疲。
家人对他的这项爱好也是全力支持:岳母经常为他存着吃剩的牛奶盒、酸奶盒。为了支持他创造纸浆画,妻子还将家里的粉碎机拿出来专门供他打碎硬纸板使用。一家人在他的影响下,也都学习起了环保手工艺品的制作,现在妻子制作的棉花纸拉毛画,也可以挂在墙上作为工艺品展示,儿子和孙子也颇有艺术天分,家里的阳台墙面上全是自己作的画。
李思耀主动申请加入到街道“创新屋”志愿者的队伍中,利用周末的时间,他为社区的老人和小朋友传授环保手工艺品的制作方式,并向大家宣传环保的理念。更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成立了“思源”环保兴趣班,为社区工作献计献策。
丰富社区居民业余生活的同时,热心公益的李思耀还积极帮助居委会出黑板报,并多次荣获街道板报比赛的一等奖和二等奖。反家暴宣传、消防安全宣传、环保节能宣传等,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忙碌的身影。不仅如此,他自己也身体力行,外出购物用无纺布购物袋,尽量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和杯子,将环保理念贯穿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他的家庭也在去年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醉心变废为宝 达人乐享晚年
衣服、鞋子、包包,这些东西想必大部分人都是购买现成的,而在金耀社区金沙鼎苑小区,有位手工达人王祖明却有一双巧手,衣服鞋子,甚至勺子、鱼竿都能手工制作。
走进王祖明家,老师傅正在桌子前穿针引线,他要将手上一双准备送给邻居家新生儿的鞋子进行最后的封口。找出一颗红色钮扣,王祖明熟练地用针在钮扣上穿来穿去,一会儿的工夫这颗钮扣就“长”在了鞋子上。别看王祖明现在做起来轻巧,实际上整双鞋子耗时需要三天。完工的小鞋子有着喜庆的红色,不足手掌大小,分外可爱。仔细看去,细细的针脚,完全看不出是手工缝制。
对王祖明而言,这样的婴儿鞋不过是小菜一碟,他最中意的一件作品当属一个全手工制作的迷彩包。这个耗时半年的包,主体全部用布料手工编制,配色漂亮,缝制匀称,包的拼接处却又完全看不到一根缝线痕迹,甚至拉链亦与包体浑然天成。就连王祖明常用的工具包都是由一个老旧的油壶改造而成,王祖明为其穿上了漂亮的“衣服”,甚至还做了美观的盘扣,再加上多个侧袋,非常实用。
王祖明在二十多岁时就与手工制作结缘,退休后更是沉迷于此,也正是这项特长当年帮他追到了自己心爱的姑娘。在王祖明的妻子江兰芬的衣柜中,满满都是王祖明的杰作,两人携手走了一辈子,妻子说起王祖明也是一脸骄傲。王祖明的家中,随处可见他多年来潜心手工制作的成果,而老师傅也在这样穿针引线、敲敲打打的工作中怡然自得,乐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