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头放着诗人徐弘毅先生赠与我的最新诗歌创作结集《风景线》,尚飘着那一缕书印油墨的清香。前几年,徐弘毅也曾赠我他刻苦创作的两本心血结晶:诗歌集《船台,那声口哨》,诗文集《滴水集》。
徐弘毅年少有才,一首在中学板报上应景补白的短诗就已崭露其热爱文学的天赋属性。中学毕业后,跨进船厂(央企)工作,从学徒工做起,那个年代盛行诗与生活的融合、碰撞,工厂里的前辈工人诗人作家的成长经历,也给了他有益的启迪。徐弘毅一头扎进车间船头,工作之余,勤奋笔耕,他写船厂实实在在的人和事,写船厂特有的汽笛声声、弧光闪闪,写船厂生活情趣的点点滴滴。在习研语言上下功夫,在刻画细节中找灵感,日积月累,写出了很多有船厂鲜明特色的成功之作。有专家这样评价徐弘毅的诗歌创作:尽管,文学的海洋浩瀚美丽,然而反映工业题材的作品却很少,尤其是船厂的。作家,不少著名的作家对此也感到棘手。但是徐弘毅却用他的诗描绘了船厂的高吊、焊花。他的诗,带着钢,裹着火,耳目一新地反映了造船工人的精神面貌。
徐弘毅的诗篇编入了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爱的风景线》诗集,而大量的则散见于《人民日报》《中国船舶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萌芽》《文学报》《上海诗人》《劳动报》《静安报》等报刊,其中优秀作品还被编入《读者》《杂文选刊》等。
船台是个大舞台,船台足以大传唱。回顾以往,徐弘毅动情地说,是船厂培育了我,是行业成就了我,心存感激的非船厂莫属!
时光进入新时代,徐弘毅以其敏锐闪光的智慧,成为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的专栏作家,其独创的《三言两语》系列短文经久不衰,常年月载,至今已跃过了500篇之多,那些文面清新、哲理隽永的妙句美词引得无数读者粉丝青睐,书友将其称之为不可多得的跨越诗界的海派清口……
不久前,诗人在上海图书馆作了《诗创浅谈》的诗歌创作讲座,发表了见地独到的感想,并就“坚持点滴创作,保持累积风格”,谈了自己的体会。众多诗友、书友分享了这位诗坛老将的创作理念与成功经验。
多年前有幸与徐弘毅同作宁波文化之旅,途中小有光影纪录,承蒙高看,一幅佛相俊秀的人物摄影习作,诗人一直用作微信题照至今尚未弃用,故每天第一时间收阅其诗创新作时,映入眼帘的当属有形有象的亲切问候,一份好温馨的文友情谊。徐弘毅当过央企的党委书记,也曾任总经理要职,但与我们普通书友相聚谈诗论文,却丝毫没有一点官架子。诗人还有一个发表作品时用的很文青的笔名:徐范儿,取父母之姓而成,也是诗人朴实厚情的一种胸怀。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享有“船台诗人”美誉的徐弘毅一直要求自己:人不可以不修炼,宁静而致远。岁月流转,一句哲理,三分天性,六行清新,九曲回味,是诗歌创作给予徐弘毅无穷的生活乐趣,而他的诗意人生也由此更加五彩缤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