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择偶、结婚为何这么难?
日前,上观新闻在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花费半年时间,用54个指标编码分析了80000多字1023张上海相亲帖内容,深度采访十余人,得出了怎样的结果?
记者 范献丰 整理报道
1
相亲者平均年龄达到36.0岁有家长坚持十余年
相亲角民间中介孔女士介绍,前年就感觉87、88年的女生不太容易介绍成功了,“92、93年的今年最吃香,因为她们也不大不小了”,她甚至见过有女生家长在相亲角坚守十余年。
1023张相亲帖中,相亲者平均年龄达到36.0岁,占比66.1% 的“80后”是绝对主力;女性人数是男性的2.5倍,80后和90后女性则已达3.3和5.8倍。
相亲帖的内容有一定“格式”:前部分介绍年龄、学历等自身情况,后部分写明对目标对象的期待。
从相亲帖来看,很多人都很“优秀”。897个写明学历的人里,本科、硕士生合计八成以上,另外还有29名博士。最高学历毕业于“211”“985”重点高校的超过两成。前三大来源高校依次是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还有52人来自全球排名TOP500的海外名校。
他们提及最多的职业相关词汇是外企、金融/银行、财务/会计。50.3%的人明确提及自己有房。除上海本地人(337人)占32.9%以外,来自江苏(64人)、浙江、辽宁和山东等沿海省份的人也不少。在写明户籍的人中,上海本地人、新上海人和外地人的比例约为2.0:1.5:1。
2
相亲角的男性:热衷“流动式相亲”
37岁的上海人陈俊是普通职员,他第一次到相亲角,就被相亲者的优秀“吓”到了。他羞于把自己的条件写出来,但会去相亲角“转悠”,碰到合适的才去搭讪。而这种“流动式相亲”的男性,还有不少。
民间中介孔女士就很不赞同“男性更好找对象”的说法。“你别看她们虽然摆出了相亲帖,但要求还是那么高。有些收入低、条件差的男孩,来了几次就不来了,放弃了。”这些“无权入场”的单身男性不在相亲帖数据中,也很难出现在人们视野里。而在两极分化的另一端,一些条件好的男性同样很少摆出相亲帖。
1米8的小A在上海长大,硕士毕业于纽约某世界著名大学,在美国金融行业工作,年薪约合60多万元人民币。但他的事业还在上升期,并不急着找对象。
可他的父亲还是把儿子的相亲帖放到相亲角,收到热烈回应后,发了数十张女孩照片给小A。小A刚开始还网上聊过两个,但后来就再也不对父亲的“照片轰炸”作任何回复。由于小A坚决反对张贴个人信息,他的父亲便改成了“流动式”寻觅。但他很自信,认为儿子“无论哪方面都符合女方要求”。
少有人在相亲帖里要求对方长相好,但在采访时,大家最爱提“长相”。这在男性身上特别明显。
陈俊就希望找一个上海籍的90后漂亮女生。“我是外貌协会的,你的长相至少要七八十分,谈朋友是要有感觉的。”B先生同样如此。他的母亲说自己儿子体重170斤,长得也一般,但就是想找感觉过日子,女方不好看就受不了。
小A想找高学历美女。他的父亲觉得,长相是难点,“群里很多留学硕士,但长得不好看,长得好的又学历不够。”
孔女士的经验是,各年龄段的男性都喜欢同类型女生:小脸、大眼睛,小鼻子小嘴,身高身材标准,卡通式的那种。
3
新上海女性:条件优渥却难以“配对”
分析数据可以发现,相亲角聚集了一批“新上海人”。他们面临着相似的婚配难题:平时工作压力大,私生活简单而且相对狭窄,在上海缺乏人脉去认识适龄的对象。购房等物质压力和工作的忙碌,让他们无暇对婚姻上心。
相亲帖中,70后和80后的新上海人共有224人,他们近七成(68.3%)是硕士及以上学历,比整体高出33个百分点;45.1%毕业于海外TOP500的大学或者国内重点高校;76.8%已经有房,比整体高出26.5个百分点。
即便条件如此优渥,他们也主要仅在学历上提出明确要求,60.7%的人希望对象有本科及以上学历,高出整体水平20.9个百分点。
新上海人D小姐的母亲其实很能体恤女儿的辛苦。女儿白天上班,晚上回家稍作休息,周末又得去学习、充电,她意识到女儿根本没有时间谈恋爱。“她得先在上海立足,有碗饭吃”,“这种情况,我怎么还能给她更大压力?”
某些新上海人的父母对儿女的很多情况已经一无所知,似乎事事都是儿女自己打理。这跟上海本地家庭的亲子紧密纽带关系截然不同。
“有些新上海人的个性和独立性很强。”民间中介祝先生评价道,“她们在上海没有亲戚朋友,也没人照顾,渐渐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她们的父母就算找到了相亲对象,她们也不去见面。” 祝先生认为,这类女性一般会找一个能力更强的人结合。
然而D小姐的母亲却发现,很多外地籍的一本毕业的男生,都因为买不起房而离开上海了。工作后的D小姐,也已经很难再碰到知识水平相当的未婚男青年。
如今,相亲角的80后女性多达517人,哪怕把相亲角所有的70后、80后、90后男性加起来,也只有245人,一半都不到。何况她们还面临90后女性的“竞争”。
4
没有房者更渴望对方有房子
1023张相亲帖里,明确提出希望对方有房的只有180人,并且女性是男性的29倍。但房子的重要性,并未完全体现在相亲帖中。
民间中介祝先生认为:“基本上父母不是来搞对象的,是来搞买卖的,目的性太强了。”他觉得,80后和90后不同,90后主要看人品,并且有时间去了解一个人;而80后赶上了压力大的时代,如今没时间了,只能看条件。
但这个感受跟数据结论不符。从相亲帖内容来看, 80后对房子最“淡然”。50.1%的80后没有房子,但他们仅有14.3%要求另一半有房。而“90后”自己无房比例最高,要求对方有房的比例也最高。
一种可能是,80后在表面上降低了要求,但实际上仍重视物质条件。而刚“入场”的90后择偶要求更高,而且可能是父母代写相亲帖。
西藏人小F确实面临购房压力。他有上海户口,但收入不高,和父母租房居住。他的父亲很早就意识到,他们可能一辈子也攒不起买房的钱。
“房价像座大山,压在每个家庭身上!”小F的父亲不断向记者强调。他长年待在相亲角,想帮儿子找一个有房的对象。然而很难。“女方对你们哪方面不满意?”记者问。
“就一个字:穷。他同学都看不上我们家,女方一了解家底就没戏了。”
“那您是否愿意找没房的女性?”
“那意味着三代人都是出租房啊!这辈子就永无出头之日了。”
对于小F父亲的坚持,孙沛东老师认为:“这位父亲的愿望,在如此现实的今天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就像是去买彩票的心理。”
然而蹲守在相亲角,似乎是小F家唯一的希望。
上海相亲角是婚恋市场的小缩影,可能只反映了相亲匹配在一时一地的问题,却不经意地折射出了一个时代的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