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让人略感震惊的是,孙建红不仅是一位小学生的家长,同时还是小学五年级的科学教师。一位科学老师也为孩子的研究性作业发愁,这多少有些讽刺。
不少家长担心孩子的知识水平有限,不能很好地完成这种研究性作业而被老师批评,于是便向孩子伸出援手。但他们也许并不懂得学习的目的是把“知识”变成“智慧”这个道理,抱着传统的观念,认为学习就是单纯的掌握知识,所以更愿意看到孩子一遍遍地“刷题”,如果老师布置小报,需要制作PPT时,家长便越俎代庖,结果孩子似乎形成了习惯,但凡看到作业里有“小报”,就直接扔给父母,自己懒得动手。
从伸出援手到完全代劳,家长们起初似乎只是为了“帮孩子一下”,却一步步地使得研究性作业完全流于形式,孩子无法得到锻炼,家长也因为无缘无故增加了负担而怨声载道。
不久前教育专家、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陶西平听了一节讲授几何的数学课,课堂上老师给学生们呈现了一块长方形的土地与一块平行四边形的土地,用各种方法让学生进行比较和讨论,最终在下课之前得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我旁边坐着一位数学专家,他对这样的课非常不理解,‘这节课不就是一句话?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底乘以高’?”陶西平跟他解释,这是为了让孩子知道探索的过程,结果那位数学专家回答:“探索是要探索未知,而其实学生们在上课前只要看看书,就已经知道面积公式是底乘以高了。”
陶西平说,构成成功的沟通有三个要素:沟通的活力度、参与度、探索度。其实我们的课堂也是一种沟通,是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那么如果用这三个维度对现在的很多课堂教学进行评价的话,很多课堂学生和老师的活力度、参与度都够,但是探索度不够。“虽然热热闹闹,但是没有新的信息”。缺少了“探究度”的学习只能成为伪研究性学习,其形式会大于其内涵。但愿研究性学习能尽早脱离“奇葩”的泥潭。
樊未晨 王艺霏 徐司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