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卯深秋,笔者到山水画家周闻教授的“润砚堂”赏画。墙上挂着的《秋泉纵横图》,深深地吸引了我的目光。周闻介绍说:这是近年创作的,上海山水画小品展上受到了陈佩秋先生的称赞。仔细端详,富有节奏感的中锋线条勾勒,辅以侧锋皴擦,将江南山涧表现得层次丰满;朱黄双色勾填的林木在云雾中蓊郁葱葱,雨后小溪淌过险滩汇成汩汩小河……清新高逸的笔墨,营造了宁静和谐的意境,是“周氏山水画”的代表作。
周闻上世纪80年代就读于上海师范大学,得陆俨少、应野平、陆一飞等诸师的法乳,专攻山水画。数十年来潜心中国画的教学和创作,收获颇丰。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周闻以古训为神明,毫不动摇地身体力行,将生活作为艺术的唯一源泉。他无数次深入名山大川采风写生,远望取其势,近看取其质,心追手摹,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在发黄的一叠叠写生稿中,笔者分明看到了一个艺术苦行僧览雁荡、登黄山、游太行乃至西域天山艰苦跋涉的串串足迹。雁荡山是周闻最为心仪的灵山秀水,苍茫雄浑的山脉、曲折逶迤的小道和葱茏叠翠的树木,在周闻的眼中,都变成了勃发生机的象征符号,那是超出象外的艺术生命呵,他为之乐为之狂为之写真为之立传。周闻感叹道:“那些用心血换来的写生稿,够我受用一辈子了。”
艺术真实的形象塑造,全仗笔墨的驾驭,“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立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唐·张彦远)周闻用传统笔墨来表现不同的自然风貌,尤擅长而不紧、细而不腻的线条塑形造景,然而决不“游戏翰墨”。他怀着“不敢以轻心挑之”、“不敢以慢心忽之”的治学态度,“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地“营之,撤之,增之,润之”,“重复终始生毕”。饱满的构图,严谨的线条,不同地域的生命气息,构成了周闻山水画的时代交响元素。纵观周闻雁荡、黄山、武陵、天山系列山水画作品,我们不能不钦佩这位学者型画家严肃认真的创作精神。
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昧象。驰名于上海画坛的周闻,同时做着教书育人薪火相传的工作。时代变迁早已抛弃了“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模式,然而性格随和为人厚道的周闻秉承先贤“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传统,却始终兢兢业业,为人师表。如今,年届花甲的周闻离开了教学第一线,硕士研究生导师的工作让他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培养书画高端人才,相信他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一定能取得更加辉煌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