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值全国两会召开之际,邱忠毅通过本报呼吁,上海文庙和与之毗邻的城隍庙,是上海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主要区域,其独特的人文民俗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今渐渐消失殆尽,“两庙”地区文化建设迫在眉睫。
急需整体规划开发
上海文庙始建于南宋,目前的建筑为清代重建,当时上海县城的乡试就是在这里举行,距今已有140多年历史。文庙作为上海中心城区唯一的儒学圣地,在当下许多年轻人印象中俨然成了旧书市场及小吃街的代名词。近几年,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电子书带来的冲击,使得文庙书市渐渐没落。放眼望去,不是“走向成功”、“名师家教”等琳琅满目的各类教辅书,就是“理财宝典”、“股市经商”这类功利色彩浓重的书籍,且盗版书、低端书籍充斥书市,这实在与文庙的人文底蕴格格不入。而文庙附近越来越多的无证摊贩聚集所导致的环境脏乱差,也令人触目惊心。
邱忠毅认为文庙现状的困境,急需整体的大刀阔斧的开发和整改。他建议将原有的文庙旧书市场系统化,逐渐淘汰一些打折书、旧书摊,而将一些名家连环画、特殊历史时期的书刊、老画报之类的文化精品征集传承并发扬光大,必要的话可建成收藏馆对外展出。此外,明确文庙儒学圣地的功能定位,充分发挥其作为上海儒学文化宣传阵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一个将文化、鉴赏、购物、祈福等多功能融为一体的特色文化区域,将文庙打造成上海的文化新名片,让古圣先贤的智慧精粹和儒家文化振聋发聩的醒世恒言永世传承。
不能商业一家独大
中国的城隍庙遍布各地,但上海的城隍庙因其繁华热闹与人气鼎盛而享誉全国。邱忠毅认为,上海城隍庙已沦为繁华的城隍庙商圈的附属品,被困在了庞大的商圈迷宫中。过于浓重的商业气息喧宾夺主,上海城隍庙的人文精神、文化气息甚至历史传承都渐被忽略。邱忠毅认为今后的城隍庙应增强文化元素,尤其是群众文化的植入,平衡经济与文化间的利益,不能让商业味在城隍庙一家独大。
邱忠毅举例说:“方浜中路与光启路交叉的丁字路口上有一座古戏台,始建于1888年,曾被誉为‘江南第一台’。为纪念徐光启,曾由著名书画家高式熊题写‘玄扈台’。如今这座戏台却长期空置,形同虚设。而离此不远的豫园‘新地苑大厦’楼下每晚却被业余歌手占为己用,唱歌表演,噪音扰民,引致附近居民叫苦不迭。玄扈台与其空置,何不作为文艺演出的平台,适当向群众文化活动开放?”
加快“两庙”文化建设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及‘撤二建一’新黄浦,是‘两庙’地区文化建设的历史机遇。”邱忠毅表示,加快开发文庙地区的文化建设,提升打造城隍庙区域的人文民俗和文化底蕴,从规划开始就不能简单地靠几位专家、才子闭门造车。他说:“需要市区两级政府牵头,由方方面面的专家人士形成专题研讨,重新审视发展建设的定位方向,着重考虑‘两庙’的历史功能,面向社会,从老百姓中征集意见,群策群力,博采众长。要明确意识到群众和群众文化才是‘两庙’文化的来源与精髓,才是老城厢的‘魂’。”
本报记者 罗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