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对你说,他记得自己一岁的时候经历过什么有趣的事情,甚至还没有忘记出生的时候是怎么怎么的,你可千万别当真。因为人从出生到三岁通常是没有记忆能力的,这叫儿童记忆缺失。儿童记忆缺失就像一本书被撕掉了前面几页,让人觉得很遗憾。
法国心理学家V·亨利和C·亨利在1898年曾调查过成人对自己早期的记忆状况,大部分人回答三岁生日前后的部分事情尚能依稀记得。稍晚一点的研究表明,人对往事的记忆要从6岁开始才能获得清晰的轮廓,有极少数人能记起2岁时发生的某一事件,可是对更晚发生的事情反而毫无印象。
上世纪80年代,记忆研究迈出了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研究者发现,2岁至3岁的孩子会有短时的生平记忆,但这些记忆很快就变得苍白,直至消失。为什么是这样,没有找到答案。不过科学家们达成了一个共识:留住记忆需有一些因素,这些因素是互相影响的。其中一个因素在大脑构造中;生平记忆主要产生于前额叶皮质和海马,海马在为长期记忆整理事件和经历的细节。可海马的一小部分,即所谓的“齿状回”要在4岁至5岁才发育完善,齿状回起一种桥梁作用,它将来自这一脑区的各种信息联系起来。如果这一功能尚未成熟和完善,则经历和事件不能作为长期记忆保存。然而确实有个别孩子能在齿状回尚未完全发育时记得一些生平事件,这说明还有别的因素在起作用——儿童记忆缺失其实随着所谓的“自我认知”(能区别“我”和“你”)的出现(出生后18至24个月)而开始改善。对自我认知的最好验证方法,是看孩子能否在镜中认识自己。
自我认知固然是一个重要条件,但人们从另一个实验又证明了另一个因素的作用。研究者让一组2至4岁的孩子玩一种“收缩金刚”,按照成人的解释操作,直至金刚变得很小。半年以后再把孩子们招来,问他们如何玩这种机器。他们只有在用上次听到过的单词时才能操作。这一结果说明,一个人在回忆的时候,必须使用一个当时和这件事有关的单词。换句话说,自我认知为记忆搭起了一个框架,而语言又提供了第二个构架,它使人在较长时间后仍能把事件从记忆中“提取”出来。
由此看来,儿童早期生平记忆的界限基本上定位在3岁,个别例外是因为相关因素比较有利。剩下的问题是:人真的没法回忆起自己出生后头三年的生平事件吗?一种看法认为,这三年中的信息压根儿就没有为长期记忆而储存在大脑中。多数的意见却是:记忆是对感官经历的“抓拍”,在头三年里,除了“出生”外,还有许多其他信息都被“抓拍”并储存在大脑中。人在成长过程中,大脑不断发育完善、自我认知形成、熟练掌握语言和叙述能力加强,这些都是有利于将“抓拍”定影下来的因素。有朝一日,只要发现它们被掩藏在什么地方,我们会找回这些遗失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