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是高原季风气候,如果季风无法到达,干旱就不可避免。有个很形象的民谣说: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隔山喊得见,走路走一天。乡下买不到菜,遇到青黄不接时,就是不发生旱情,一年到头总有那么几天接不上趟,这时就只能吃平时备下的干菜。故大多数的农户家,不论来年有无干旱,每年都要提前备足下一年的干菜。秋天南瓜、萝卜、茄子丰收,摘回吃不完就及时切片晒干,放到木柜里储存,到旱季来临、种不出菜的时候就用水泡开,煮这些干菜吃。
干板菜是在冬天制作的,做法极其简单,只须把那些吃不完的白菜、青菜在沸水中焯一下在太阳下晒干即可,主要是为了便于储存。晒干的干板菜,一叶叶皱巴巴的,看上去像男人们吃的老草烟。小时候,每到冬天母亲都要焯好多的干板菜,以备来年在收豆麦、栽小秧这些重活出来时吃。吃时干板菜与蚕豆米、腊肉骨头或腊肉皮同煮,煮上二三个钟头,有蚕豆的沙感,有冬白菜的绵甜,还有腊肉的味道,吃起来香美可口。因为油水足,感觉是顿顿都在吃肉。
在农村,这干板菜的名声太大了,能与东北的猪肉炖粉条相媲美。虽然算不上名菜,也没有卖相,但吃在口里很实惠,在民间很受群众欢迎。如家中有多余的干板菜,还常作为礼品,在走亲串戚时送给亲朋好友及邻居们吃,一点都不丢面子。那时,从清明节到夏至的两个多月时间里,滇中乡下还种不出新鲜蔬菜,我们大部分时候都是吃这种干板菜来度过无菜期,回忆起来,至今仍印象深刻,情有独钟。
工作后,曾有十多年没吃到这乡下的干板菜了。记得有一次到大酒店吃饭,见桌上竟然有一碗久违了的干板菜,是用腊鹅煮出来的,汤汁浓白,香味十足,比我们当年用腊肉骨头煮出的干板菜好吃多了。可年轻人愣是看都不看一眼,他们根本不知道这干板菜在农村当年有多红火!
去年妻子在网上的开心农场玩得畅快,整天种菜、偷菜,乐此不疲,已经玩到二十几级了,但毕竟那是虚拟空间,没有一点实际意义。后来就不玩了,而是在医院旁边实实在在地开了几块菜地,种上了葱、蒜、韭菜、芫荽、白菜和青菜,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吃上时鲜蔬菜,还省下了不菲的买菜钱。所种的白菜、青菜吃不完,眼看着就要抽苔开花了,只得把青菜割回来腌腌菜。腌完腌菜后,还剩下些嫩闪闪的大白菜,问我咋个整?我一下子就想起了小时候那些好吃的干板菜,就说焯干板菜呀!孩子她大姨、大舅、小舅从昆明来,尝了我们做的干板菜后,临走时还不忘要带点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