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良辅1941年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教授、博导,上海市神经外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上海市神经外科急救中心主任、上海市华山神经外科(集团)研究所所长。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和上海市卫生局专科学术委员、美国NEUROSURGERY,SURGICALNEUROLOGY杂志国际编委、中国临床神经科学等杂志副主编。
因病灶位置深、解剖复杂、手术风险大、死亡率高,脑部肿瘤手术一直是世界性难题,不仅令病人胆战心惊,也让许多医生望而却步。华山医院周良辅教授却从无畏惧,执刀近半个世纪,手术逾万例,不断求索最新最高难的脑外科手术技术,并把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神经外科中心之一。今天上午,他来到2011年度上海市科技功臣奖的领奖台前。对他来说,这只不过是众多荣誉中的普通一个,而人生最高的荣誉早已在一次次挽救病人生命的手术中被授予。
手术独辟蹊径
脑肿瘤病死率在人体肿瘤中占第四位,其中颅底肿瘤约占所有脑肿瘤的四分之一。颅底介于颅腔、颌面和五官之间,部位深且结构复杂,重要的神经、血管穿行其中。以往由于缺乏合适的手术“入路”,术中显露困难,肿瘤全切除率不到40%,术后致死致残率高达60%以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颅底被认为是“手术禁区”。
为能闯入人脑的最底部,周良辅教授除了看门诊、做手术,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看资料,做实验上。在简陋的实验室里,他忍受着福尔马林刺鼻的怪味,一次次在遗体标本上解剖研究,孜孜以求手术刀进入病变部位的最佳路线。终于独辟蹊径,改变传统的硬脑膜内手术“入路”,在国际上率先采用扩大经颅底硬脑膜外手术“入路”,并独创“三明治”法颅底缺损修复术。迄今,采用这两种新技术共治疗肿瘤1275例,是国内外最大病例数,肿瘤全切除率达90%,死亡率1.5%,病残率12%。
与此同时,周良辅参与了中国首台神经外科显微镜和手术器械的研制,开创了我国显微神经外科的临床应用。1993年,他参与引进了中国第一台伽马刀,为无法手术的脑肿瘤病人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进入21世纪,周教授又将挑战目标瞄准国内神经外科的一大难题——最大程度切除肿瘤并最大程度保留神经功能。
他开创性地在国际上提出并应用“多功能影像融合+神经导航外科”新技术,能够同时精确地显示肿瘤和功能区之间的三维空间毗邻关系,误差小于1毫米,实现在完全可视的虚拟人脑模型指导下切除肿瘤,不仅能全切除肿瘤,还可以有效避开大脑功能区,防止术后瘫痪和失语等各种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目前,周教授领衔的手术小组,采用这项新技术治疗了238例位于脑功能区的恶性胶质瘤,手术疗效远高于国内外同类最佳报道。
治病尽心尽力
去年,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开展16000多台手术,居世界第一。周良辅教授每年主刀或者参与的手术数千台,其中令疑难高危患者转危为安的数百台,“东方神刀”的美誉早已蜚声海内外。不过在周教授心里,无论什么赞誉和奖励,都比不上一台手术成功后,病人和家属由衷的一句感谢。
每天,周教授科室门口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在排队。有些病人和家属为了能让周教授主刀做手术,想方设法托关系送人情。有次,一位病人想方设法找到周良辅教授家地址上门送礼,周教授听清来意后诚恳地说:“给病人治病是医生的天职,我不能收你的礼。但是,你也不要担心医生没收礼就会影响治疗,我一定会尽心尽力的!”
疾病才是敌人
2007年,周良辅由于经年累月站着做手术,导致腰椎管狭窄,需采取保守治疗,在木床板上躺了半年多。那段时间,吃喝拉撒都要平躺在床,周教授不得不推掉了所有的工作,却义无反顾地坚持要完成一件事——参加上海首家以医疗救助为主的基金会成立仪式。在场的每一位患者看着周教授带病如约而至,无不肃然起敬。
面对有些紧张的医患关系,周教授坦言如今的从医环境确实不如从前。其实,医生和患者本无矛盾,双方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共同的敌人是疾病。做医生的,要凭良心执业,有职业操守,在业务上精益求精,对病人将心比心、服务到位。基于此,病人才能更多理解医生的辛苦,体谅医学的发展需要失败。相信随着国家对医药卫生投入的增加,医疗体制改革理顺各方关系后,医患关系会恢复到其应有的正常状态。
本报记者 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