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科技的魅力——吸引人类探究,造福人类生活。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些复杂又亲切的科技。
项目:东南太平洋公海茎柔鱼资源开发与推广
奖项:2011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亮点:茎柔鱼现占我国远洋鱿钓总产量的1/3
海鲜大餐美味诱人,鲜美的鱿鱼是少不了的“盘中餐”。不过,要捕捞到鱿鱼并不容易,得远渡重洋到北太平洋、西南大西洋、南美洲等地。我国是远洋鱿钓渔业的大国,产量和渔船数量均世界最多,却并非远洋渔业强国。
上海海洋大学教授陈新军带领课题组,针对我国远洋鱿钓渔业后备渔场不足以及公海渔业资源权益的争夺,开展东南太平公海茎柔鱼资源开发与推广研究,获得2011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茎柔鱼是生活在东南太平洋的一种鱿鱼,大的几十公斤重,小的只有一两斤,是百姓餐桌上的常客,更是我国远洋鱿钓渔业的主力军。项目组对秘鲁外海、智利外海茎柔鱼资源展开5个航次、559个站点的调查,首次系统调查东南太平洋公海茎柔鱼栖息环境,摸清了东南太平洋茎柔鱼渔业生物学特性及空间差异,并突破高效捕捞、渔情预报等关键技术,系统掌握东南太平洋公海茎柔鱼渔业生物学、资源分布、中心渔场形成机制。
同时,自主研发了高效的钓捕技术和集鱼灯诱鱼技术,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可业务化运行的渔业环境与渔情预报信息服务系统,使茎柔鱼成为我国远洋鱿钓渔业的重要捕捞对象,年最高产量超过20万吨,占我国远洋鱿钓总产量的1/3。目前,我国在该海域捕捞的年产量居世界首位。本报记者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