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老竹刻我是从笔筒开始的,说是机缘,更是巧遇。那是90年代中期的一天下午,我匆匆赶去参加一个即将闭幕的艺术品收藏博览会,酷爱老红木的我没能收获木雕艺术品,却意外地在一家正打包收摊的展商那里收获了一件“竹林七贤”竹刻笔筒(见图左)。这件笔筒高18厘米,直径15厘米,竹材选用的是深山冬竹那种竹节,包浆为枣红色。笔筒上雕刻的图案为“竹林七贤”,松树、竹林为镂空、陷地深刻之雕工,且所刻松针细如发丝、竹竿粗细不超过1毫米。山石上刻有“文山制”款,底部有几条细微的裂痕。第二天,适逢收藏家竺忆民、鉴赏家鲁若愚来我家,便求解。他们先后拿起笔筒细细端详一番后,纷纷笑着说:“到清(朝)没问题!价格要上万!”我心中一阵狂喜:“那是我收获的第一件竹器啊!而我买来的价格还不到一千呢!”
那时老竹刻并没有引起收藏界的足够重视,收藏之人也不众。而我却已痴迷起明、清竹刻了:因为收藏大类里“竹木牙雕”以竹打头;同时它也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啊!机缘又一次降临到了我的头上。10年前的春末,我相约几位藏友开车去安徽宣城游玩,那天午后我们来到了歙县,歙县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淘古玩的好去处,民风也很淳朴!问询后,我们沿着大路进入村间小道,不久豁然发现了一片开阔处,路边好像突然钻出了一家又一家古玩店。我抱着随便看看的心态,走进一家稍大点的古玩店,眼睛扫视了一圈,忽然发现店主木架上的一件“刘海戏金蟾”竹雕笔筒(见图右,高13.5厘米,直径9.1厘米)。从外观神韵来看,一眼货,就是件老东西。我忙叫店主取下并上手细看,很快便胸有成竹。店主说自己昨天刚从一朋友手中收来,愿在来价的基础上只加200元予以转让,我见店主实诚,没多假思索便答应其卖价,遂当即付款。
“刘海戏金蟾”典故出自道教,由传说的辟谷轻身的人物附会而成。金蟾是一只三足青蛙,古时认为得之可致富,寓意财源兴旺,幸福美好。在民间文化中,“刘海戏蟾”还有繁衍子嗣、人丁兴旺的吉祥寓意。此件作品在光洁尽显的竹肌底子上,高浮雕一盘腿坐于扫帚之上的刘海,其前额高秃,肥头大耳,长发挂肩,上身裸露,随意置一条长披巾;右手按于帚柄上,左手拿捏着铜钱,并俯身戏逗前面不远之蹒跚爬行的三足金蟾。细观笔筒:主题概括、焦点突出,主宾分明、虚实相间;刘海刻画细腻,面部生动传神,发丝细密可见,肌肉强壮,足趾分明,扫帚也纹丝明理。此“刘海戏金蟾”笔筒虽无落款,但系典型的“薄地阳文”雕刻技法,与已发现的吴之番款之“刘海戏蟾图笔筒”相比,纹样并无二致,结合其色泽深沉光润、刀工简练精雅、人物生动传神及拙中见巧艺术效果,大致可推断为清康熙年间的作品。
这件竹器由于年代久远或保存不善,刚到手时已有些变形。我岳父看见后十分心疼,特制了一个不锈钢活动紧固件套住笔筒,经过数年的慢慢校正,笔筒形状已从椭圆变为正圆了。“刘海戏金蟾”笔筒成为了我竹刻藏品中花钱不多却最值得珍视的一件。岳父张寿康老先生十分喜爱新民晚报的《民间收藏》专版,并将我发表在上面的竹刻系列小稿及他喜欢的文章一一剪下,然后在自制的文本上黏贴成册。他还赋诗寄语我:“新民副刊夜光杯,周日民间收藏版,参与亦可冶情操,充实休闲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