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岁的杨健明从没想过,自己的求医之路会如此一波三折。为了治疗骶骨肿瘤,他从老家广东惠州来到北京某三甲医院,医生说,他必须先联系亲朋好友,到北京血液中心献血四千八百毫升,才能排期手术。杨健明发现,在自己住的病房和邻近病房里,“个个都需要互助献血”。血荒年年有,今年更严重。到底该如何破解“血荒”难题呢?
一要推进立法。我国现行《献血法》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一九九七年通过的,全文只有二千余字。十三年过去了,《献血法》的部分内容已经需要与时俱进了。从目前献血、采血机制中暴露出的问题和隐患,对《献血法》的修订应提上日程。比如,无偿献血、免费用血,是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的用血制度的原则之一,但以献血之后免费享受用血的方式来奖励无偿献血者,不是最好的方式。在坚持无偿用血制度的同时,能否将无偿献血与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挂钩,提高他的医保报销比例,以提高公众无偿献血的积极性,这是立法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二要增进信任。公众的献血意识为何不强?调查显示,不献血者最担心的是传染疾病,此外他们担心献的血会被拿去牟利。之前,就有媒体曝光血站工作人员公款出国游。公众并不是没有无偿献血意识,而是血液使用过程的不透明和医院有偿用血的事实,让献血者对无偿献血这一制度产生怀疑,这对培养和激发公民无偿献血意识的危害无疑是巨大的。解决血荒问题,就必须从规范制度的角度出发,让整个血液采集使用过程公开透明化,接受公众的监督,杜绝血液采集使用过程中的逐利和腐败行为,重树献血者的信心。
三要提高服务质量。“献血容易用血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献血者的热情。在不少献血者看来,让自己和家人免费用血是主要的献血理由。但实际上,因缺少全国联网的献血信息系统,献血者用血时不能在医药费中直接扣除,而需先垫付用血费,然后拿着献血证到献血地区的卫生部门报销,整个过程非常繁琐。如何提高无偿献血行为的服务质量也是摆在面前一个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