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心血为长城
1952年,时任政务院副总理的郭沫若提出开发长城、向国内外开放的建议。当时的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把修长城的任务交给了罗哲文。为了方便考察,罗哲文和同事就住在一个简陋的小店里,每天骑着毛驴上八达岭。经过多次实地勘察后,他拿出了八达岭长城维修规划图。为了修旧如旧,他和建筑工人们一起到山沟里收集一块又一块从长城上塌下的青砖。八达岭长城修复完成并开放后,罗哲文又参加了山海关、嘉峪关等几段长城的维护工作。为研究、保护、开发利用长城,他倾注了半生心血。
史料记载长城的东起点是丹东鸭绿江边。上世纪50年代末,罗哲文只身来到丹东考察。没有公路,他只能在山道和草丛中跋涉寻觅,结果找了几次都没有结果。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辽宁省文物考古人员在鸭绿江边找到了虎山遗址。罗哲文得知消息后,数十次前往考察。虽然遗址仅剩有一些残破的墙基、碎石,但根据历史记载和地图对照,又汇集多方专家的论证,最终认定了靠鸭绿江边最近的虎山遗址就是长城的东端起点。
“罗老就是这样一遍又一遍地翻山越岭、考察长城,用自己的双脚丈量了延绵在祖国各地的万里长城,并参与了全国长城主要景点的修复、保护工作。”董耀会说,是罗哲文用大半生的心血开创了“长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