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推却了许多事,生活在周小燕的世界里。但是,以一年的时间,追随她95年的丰富人生,显得又是那样短促。
记得2010年12月的一天,在她的家里,她对我说:“我希望写一个普通的周小燕,不要把我写得很伟大,我就是一个人民教师,做了我应该做的事。”应上海音乐学院的约请,接下这个任务,我的内心是胆怯的。能否写好,对自己没有信心。音乐,在我心里最神圣了。杨雄里先生说,有两门科学是需要天赋的,一是数学,二是音乐。言之非常有理。这两样,我都不行。因此,要去写周小燕这样一位赫赫有名的声乐教育家、歌唱家的一生,感觉有点难度。然而,周先生是我最尊重和敬仰的文化前辈之一,如果放弃了这个机会,也许会后悔一辈子。周先生信任的目光、朋友们热情的鼓励,终于使我下了决心。我对周先生说:“需要一年的时间,我试试。”
周小燕先生很忙,每天的时间排得满满的。但是,只要我需要,她总是排出时间,接受采访。每次,若是上午,总是聊到忘了吃饭的时间,过了正午了;若是下午,总是谈到满街灯火,已是傍晚了。周先生自己也感慨道:“不知怎么回事,和你说的最多了,也愿意把心里的话和你说。”
我试图从内心感受她。源头既清,波澜之阔。她说:“我所做的一切,不是要去做什么伟大的事情。我也没有什么伟大的思想。从小,父亲叫我这样做人,这样做事。回来后,认可党,认可新中国,党叫我这样做,我就这样做。所有的一切,基本的东西就是人性,做一个善良的对别人有用的人。”
家庭显赫、海外归来、气质高雅、专业出众、成就卓著、名气宏远、地位不凡……其实一系列光亮的背后,周小燕就是一个普通的人,普通的女性,普通的妻子、普通的母亲。但是,她睿智、率真、幽默、善良,心胸博大,富有情趣,对什么充满好奇,愿意为别人付出等。所有的特点,最为突出的是:1.永远有一颗年轻的心,不知道自己老;2.永远有一种乐观向上的情绪,幽默并且快乐;3.永远有一种责任感,爱学生爱工作。可以说,家庭、个性与时代造就了她。
“我是幸运的。”周小燕先生经常说这句话。尤其是当各种名誉降临时。她从不觉得自己有多么了不起,而认为只是自己这一生比较幸运而已。她的爱人张骏祥先生把她的这句话解释为:“幸福跟随着我”。周先生幸福地笑着。她最大的幸运,是有一个爱她的并且了解和支持、帮助她的丈夫。
本书应该是一本传记类的书,但是在构思和谋篇布局时,我想破除通常的人物传记类写法,以教学、歌唱、思想、性格、家庭、生活等多重角度和多个侧面来展示,这样,可能更有助于读者了解、理解和感受她的一生和内心世界。
周先生看了书稿后,给予充分认可,说:“都说声乐教学很难总结,不好概括。没有想到你这个非专业人员写出了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而且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很好。”
周小燕先生希望写得朴实点。因此,本书尽量以采访所获得的事实和众多细节,不加修饰地描述,展示观点和思想,并力求带点哲理性,给人以回味和启迪。相信,由这些事实和细节,读者就能知道周小燕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初稿出来后,我诚惶诚恐地拿给周先生看。周先生十分认真,25万字的书稿,每一个字都看得很仔细。有什么不妥、不确切之处,都改在一边。这一点,既让我感动又让我不忍。眼前,总是闪现这样一幅画面:灯光下,一个96岁的老人,趴在桌上,不仅是读,还要思考,还要动笔。因为,白天,她很忙,大部分书稿是在晚上看的。即便一天审读1万字,也要20多天哪!累得她,浑身上下,尤其是双肩,疼得厉害。
我自知,就采访的工夫来说,还下得不够。周小燕的学生很多,诸如万山红、郭森、殷桂兰、张峰等,因种种原因,没有采访到。周小燕先生的家乡武汉,也没有机会脚踏实地地去考察。因此,严格来说,这本书并不能完全概括周小燕先生的一生。期待今后有机会继续追踪周小燕先生的脚步。(《她是这样一个人——写真周小燕》代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