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康健园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09月10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秋季保健 “三秋”有别
陈英群
  ◆ 陈英群

  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时下酷暑渐退,秋意渐浓,“三秋”(初秋、中秋、深秋)依序而至,从农历七月至九月,“天凉好个秋”,顺时养生“三秋”有别。

  初秋

  夏秋交替,盛夏余热未消,很多地区仍处在炎热之中,此时素有“火烧七月半,八月木樨蒸”之称,可以“春捂秋冻”莫急加衣裳,反而需防“秋老虎”余威,小心中暑。寒温多变,切莫贪凉,防“秋瓜坏肚”,减少秋季腹泻;饮食宜温润,减辛增酸少油腻,健脾润肺养肝。初秋之季,参茸之类进补需在中医师指导下循序渐进,否则可能出现急于求成的“上火”之象。

  中秋

  伴随着秋季肃杀、秋风劲急,自然界万物开始枯黄凋零,天人相应继之出现“秋燥”征象,主要表现为口干咽燥、鼻衄、干咳、皮肤干痒、大便秘结等。此季宜多食新鲜果蔬,香蕉、梨、胡萝卜、莲藕、荸荠、蜂蜜、冰糖、芝麻、黑白木耳等均可养血润燥,提高抗秋燥、防病能力。必要时可以生地、麦冬、玄参、百合、石斛、南北沙参、天麦冬、甘草等适量,水煎代茶。“朝朝盐水、晚晚蜜汤”堪称当季美容养颜、润肠排便的简便良方。中秋时节,早晚温差变化大,气候逐渐转寒,“一场秋雨一场凉,天凉莫忘添衣裳”,可成亲友冷暖寒暄之语。

  晚秋

  晚秋时节,秋冬交替,燥寒之邪易袭表伤肺,此时更须注意防寒保暖,加强锻炼,提高预防呼吸系统和心脑血管疾病复发的能力,有此宿疾者,最好能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中药或中成药,减少疾病发作的频率和程度。健康人或亚健康状态者,若有进补之意,体内无寒湿或湿热内蕴(舌苔白腻或黄腻可作为简易的判断依据),可以适量服用参茸之类滋补中药,拟行冬令膏方进补者可以择时开始服用“开路药”。

  中医五行系统认为,秋燥对应于人体五脏之肺,因此,“润燥养肺”应该贯穿秋季养生的全程,只是“三秋”各有侧重而已。在日常保健中,秋季养生若遵“温、润、动、排”四字方针,“多事之秋”应能安然度过。 

  (作者为杨浦区中心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中医消化内科博士,中医妇科硕士;专家门诊:周一上午、周三下午)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目击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十年之变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法治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娱新闻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B02版: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康健园/康复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预防癌症从自身做起
洋葱:老年健康“守护神”
秋季保健 “三秋”有别
讲座咨询
广告
新民晚报康健园B02秋季保健 “三秋”有别 2012-09-10 2 2012年09月1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