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车”,是我对香港有轨电车的谑称。
香港的交通发达,出行地铁、巴士、小巴、的士,应有尽有,每人可以根据路途的长短、出行的急缓,自由选择、自由组合。一切以方便、节约为原则。
上世纪80年代,我第一次去香港,曾经诧异:这么现代化的香港,怎么还会有在上海已经被送进了历史博物馆的有轨电车呢?
上海最后一辆有轨电车淘汰是在1975年年底。那时,我在报社当记者。当年几乎上海的报纸都以大篇幅报道了这则最后一辆有轨电车淘汰的消息,而且将此视作是“文化大革命”的胜利成果。这条被最后淘汰的是称为“3路”的有轨电车,从虹口公园到五角场。“3路”有轨电车的轨道被拆除之日,便是1975年12月1日。在我的潜意识中,就此与有轨电车“永别”了!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繁华的香港,我又看到了有轨电车,而且喜爱上了有轨电车。我看到过写上海历史的记载中这样说,1908年3月5日,从静安寺到外洋泾桥上海总会(今广东路外滩)行驶了上海第一辆有轨电车,全程6.04公里。这标志着上海近代公共交通的诞生。
比较一下,香港的有轨电车历史要比上海稍长些。2004年的7月30日,是香港有轨电车百岁诞辰。百年前的1904年7月30日,首辆有轨电车问世。从此,历经百年沧桑,有轨电车兴盛不衰,从最初的一条线,发展到了现在的6条线;从最初的单层车厢,发展到了双层有轨电车;从最初的仅有26辆单层电车,发展到了现在的160多辆双层电车。有轨电车,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香港发展的历史。百年庆典,港人同贺。是年的7月31日,香港电车公司为了让市民共同庆贺,从早6时至深夜24时,全天各线全部免费让市民乘坐。那天,我也趁热闹,挤了好几趟“叮咚车”。
我平时出外办事,只要时间许可,一般都选择乘“叮咚车”。为什么呢?这倒不是因为车资便宜,坐一趟,不管路途长短,上车就是2元多一点港币。“叮咚车”的全长线路达13公里,路轨总长为30公里,6条线路有部分重复,主要是“叮咚车”都是在港岛行驶,我在北角上班,“叮咚车”是必经之路。所以“叮咚车”自然成为首选的代步工具。
“叮咚车”也是到香港旅游者喜爱的交通工具。我常常看到一些游客拎着大包小包挤上“叮咚车”,有的登上顶层,不管冬夏,放下车窗,拿出相机,尽情地拍摄沿途的风景;有的探头窗外,近眺远视,将道路两边的风物景致尽收眼底。这就难怪,“叮咚车”几乎总是那样拥挤,最多时,每天的乘客多达40多万,一般情况下,一天也要有二三十万乘客。
乘坐“叮咚车”,谈不上舒坦,但是方便。“叮咚车”的车站间距特别短,每隔250米就有一个车站。在港岛的英皇道、轩尼诗道、庄士敦道,都有“叮咚车”。它连接着从中环、金钟、湾仔到铜锣湾、跑马地的各处繁华中心地段,出行观光与购物选址都十分便利。我想,这也许是游客为什么也喜欢乘坐“叮咚车”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