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旅游时,我喜欢带着我的两件宝贝:数码相机和数码摄像机,以便把旅途引人入胜的各种美景记录下来。
以前每次旅游归来,我只是照例把数码相机内的照片送到照相馆扩印,把数码摄像机摄录下来的影像在电视机上欣赏几次后也就完事。去年夏天,我到老同学家拜访,看到他朋友送给他欧洲之旅的一盘光碟,那优美的配音,精致的画面,切合主题的字幕使我爱不释手。
自那以后,我也开始学习影视作品的“后期制作”。对相机内的照片用影像处理软件(Photoshop)进行图像裁剪、对比度和色差的修正,还注明了地点和日期。处理好的照片也不去照相馆扩印了,把满意的照片复制至U盘,再在U盘上拷贝上自己喜爱的音乐,直接将U盘插入电视机上的USB插口,利用大多数高清液晶电视机都有的照片(或幻灯片)播放功能就可在电视机上播放了。图像一下子从照片的6英寸放大到电视机的46英寸,电视机屏幕把一张张色彩逼真的高清晰照片自动翻片展现,看着这一幕幕亲历的场景,听着那动听的伴奏乐曲,真令人赏心悦目。
对于摄像机内所拍摄的影像资料,我更是集剪辑、字幕、配音、录音、导演角色于一身。把每次旅游所拍摄的视频输入到计算机,第一步利用“会声会影”软件进行剪辑,把重复的、抖动的、图像不清的视频刪掉。有时需补充一些资料,如今年夏天去晋、陕旅游时,大同市的云冈石窟第五窟17米高的释迦牟尼雕像是不准摄影摄像的,我只得从网上搜索到一些图像资料补充进去。“后期制作”的视频资料量每次控制在半小时至1小时左右。第二步开始配字幕。我喜欢把所到景点的历史渊源、风景特色等用字幕表达出来,让自己留下深刻印象,让未去过的旁人观后也一目了然。例如,我拍摄到黄河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象时,配上了大诗人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著名诗句和“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著名歌词。
这次登上以上海为母港的“海洋航行者号”邮轮旅游时,船长在欢迎鸡尾酒会上说:“我们的船排水量为14万吨,比泰坦尼克号大3.5倍,幸运的是亚洲没有冰山。”我将这句幽默话也作为字幕打了上去。接下去是配音,要选择与景点相匹配的音乐。邮轮旅游我配上CD《城市浪漫曲》轻松、优雅的旋律。通过这几步,一张旅游光碟初稿形成了。最后,用“会声会影”的视频滤镜进行一些亮度和对比度的校正,对音量大小进行适度调整,再配上片头和片尾,制作成一张自娱自乐的DVD光碟。
每次制作好旅游光碟样片,老伴是第一位忠实观众。她说:“看了这光碟,比当时亲临其境还要让人快乐”。听到这句话,我是心里美滋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