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际级的音乐大师纷至沓来,吸引众多年轻音乐家和乐迷趋之若鹜,并在音乐会之后长久地兴奋回味。然而在上世纪50年代,也有一位国际级小提琴大师来到中国,在北京、上海和天津进行为期3周的访问演出。这次访问演出虽然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却至今被音乐界老人时时提起,那就是当代世界最伟大的小提琴家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和他的搭档、钢琴家杨波尔斯基的到来。
1957年的下半年,在中国知识界是一个不堪回首的年代,反右运动正在全国铺天盖地地进行。那年10月,奥伊斯特拉赫和杨波尔斯基根据“中苏文化合作协定1957年执行计划”来到中国。他们的来到,对音乐界来说无疑是一片短暂的光明。我国音乐界在那个年代的对外合作非常稀少,即便偶尔有一些交流项目,也大多水平一般。因此像奥伊斯特拉赫那样的大师级人物的到来,在音乐界引起的震动就可想而知。
10月4日下午奥伊斯特拉赫抵达北京,6日晚上,他在北京人民剧场举行了首场访华音乐会,演奏了列克莱尔、勃拉姆斯以及柴科夫斯基的一些小提琴经典名曲,让中国听众听得如痴如醉。新华社在当晚的电讯稿中这样描述———“这位音乐大师的演奏所激动了的听众,在既定的节目奏完后,仍然一再地欢呼、鼓掌。加奏了五只曲子,使独奏会比预定时间延长了40分钟,但是听众们仍然舍不得离场。”随后奥伊斯特拉赫又于11日抵达天津,15日抵达上海,当晚在大光明电影院举行在上海的首场演出,并于18日访问了当时在漕河泾的上海音乐学院。
当时中国唱片社在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的建议下,将奥伊斯特拉赫访华演出部分现场录音编辑成8张中密纹唱片《达维德·奥伊斯特拉赫访华演出节目选辑》,以“资料唱片”的名义和很少的压片量对“内部”供应,供“国内音乐工作者学习借鉴”。而这些唱片在接下来的文革“破四旧”运动中,也大多被毁坏,目前我们仅知在上海音乐学院的图书馆内还有完整保存的几套。
由于年代已久,再加上压片量极少,又遭遇史无前例的破坏,因此这套唱片在接下来的二手市场上都不见踪影。年轻一代乐迷也只有从老人的点滴回忆中得知曾经有过的这一套唱片。
唱片虽然已经难找,所幸母带还在仓库里保存着。最近中国唱片上海公司决定将这一珍贵无比的录音资源重新发掘出来,远赴德国请著名的发烧唱片公司“老虎鱼”出手将母带进行修复,并以《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在中国》为题公开出版,使乐海遗珍得以耀世重现。当年全程陪同大卫·奥伊斯特拉赫访华的原中央音乐学院编译室副主任毛宇宽先生在专辑内页撰写了回忆文案,并提供了不少珍贵照片。
《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在中国》共收入14位作曲家的16部作品,时间总长为3小时42分。曲目样式包括协奏曲、室内乐和小品;风格包含巴洛克、古典和浪漫派,所收曲目中有7部作品是全球首发的独家现场实况。因此,无论从曲目演绎、录音版本、史料价值等诸多方面进行考量,《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在中国》无疑是多年来发行的极有价值的古典音乐套装。
《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在中国》曲目如下:
CD1:巴赫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杨波尔斯基伴奏)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黎国荃指挥中央实验歌剧院管弦乐队)
CD2:莫扎特第五小提琴协奏曲(李德伦指挥中央乐团)勃拉姆斯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杨波尔斯基伴奏)瓦格纳:纪念册中的一页(杨波尔斯基伴奏)
CD3:弗拉季格罗夫:“霍拉”主题幻想曲(杨波尔斯基伴奏)普罗科菲耶夫《罗密欧与朱丽叶》片段(杨波尔斯基伴奏)布鲁赫g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杨波尔斯基伴奏)普罗科菲耶夫D大调第二小提琴奏鸣曲(杨波尔斯基伴奏)
CD4:柴可夫斯基:沉思、圆舞曲-谐谑曲,德彪西:月光曲,苏克:爱之歌,塔尔提尼:变奏曲,列克莱尔:D大调小提琴奏鸣曲,肖松:音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