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来平均期望寿命增3.32岁
自2002年起,静安区先后两次发布本区域“健康城区”建设纲要,总共提出180余项健康相关阶段性指标,并由40多个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健康城区建设工作从健康社区发展到健康单位,参与主体从社区老人发展到全体市民。在去年通过全国首批慢性病防治示范区评审时,静安区全民健康行为方式行动受到专家组高度评价。
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的10年间,静安区居民的平均期望寿命增加了3.32岁,2011年为83.98岁,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全区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等指标,均列全市最好水平。
2016年“体育人口”比例超48%
静安区新一轮第三周期“健康城区”建设的核心监测目标包括——
■ 至2016年,90%以上的机关、企事业单位都有负责健康事务的科室或人员,居民平均期望寿命再提高0.5岁、以生活自理能力作为衡量的健康期望寿命再提高0.2岁;
■ 成年男性吸烟率小于30%;
■ 平均每周进行健康和健身锻炼3次以上、每次半小时以上的“体育人口”比例大于48%;
■ 被调查者中有超过四分之一者能正确回答健康素养有关问题……
区卫生局局长骆敏华介绍说,就静安区目前的情形而言,心脑血管病、肿瘤、呼吸道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已成为区内老龄人和楼宇白领健康的主要危害。这类慢性病的发病原因大多与缺乏身体活动、营养失衡、烟草使用和精神紧张等因素有关。此次静安区政府再度发布新一轮的“健康城区”建设纲要,更强化了对慢性病的社会干预和行为干预,期望以老年人、商务人士等为重点人群,扩大有针对性的健康服务,组织行之有效的健康行动,进一步推广全民健康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