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5:职场方圆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1月23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硕士可看出身 博士应重成果
霍寿喜
  霍寿喜 (公务员)

  笔者所在省份的一所师范学院,每年高考招生时,学校官网上都会有这么一句宣传语:“本校1000多名毕业生考上硕士研究生。”网站还隆重推出“考研喜报”,将考上研究生的学生名单及录取院校、专业一一列出。还别说,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都被985、211这类名牌大学录取,而这所师范学院只是本省的一所二本大学,每年高考录取的分数很低。但这些学生进入校院后,在学校老师和考研成功人士的激励下,立刻就会融入学校的考研氛围,很多学生迅速步入“考研大军”,正可谓“才下高考火线,又上考研战场”。

  而在全国,类似上述的二本、三本院校是很多。这些院校的学生,学业负担一般较轻,大一、大二时就可以开始准备考研;而那些重点院校的学生,学业负担一般较重,常常在大三时才有时间和精力备战研究生考试。也因此,常常会出现“985的学生考不过三本的学生”。偏偏我们国家的研究生(尤其是硕士阶段)教育水平很是一般,那些由二本、三本大学考入名校的研究生,虽然有的连基本的科研常识都不太清楚,但照样能“混”到硕士文凭。

  一些用人单位招聘了这类学生后,立刻发现他们的能力确实不如本科毕业于重点大学的学生(这当然也是总体而论)。所以,很多用人单位的招聘原则是:能力和条件相差不多的研究生,优先录取那些本科出身为985、211等重点大学的学生。

  这应该还是比较合理的——毕竟,高考的竞争最为公平,最令人信服。

  不过,用人单位在招聘博士生或博士后时,一味追究“本科出身”就未必科学了——因为即使是那些二本、三本的学生,如果没有科研兴趣和钻研精神,想获得名校的博士文凭也还是比较困难的。能留下来读完博士的学生,理论和实践的能力一般也都比较强。只要这些学生有科研成果或是发表了很有影响的论文,真的就没必要再细看他们的本科出身了。

  现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的饶毅,当年也就毕业于江西医学院(现在已并入南昌大学),本科出身很是一般,但他留学美国后,取得了骄人的科研成果,拥有了自己的实验室。试想,北大在招聘饶毅时,有必要追究他的本科出身吗?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2013春运直通车
   第A10版:法治新闻
   第A11版:目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早间点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人际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上海闲话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2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3版:汽车/我爱我车
   第B14版:汽车/车情车趣
   第B15版:广告
   第B16版:家装之窗
   第B17版:家装之窗
   第B18版:教育周刊
   第B19版:教育周刊/科学咖啡馆
   第B20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21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22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23版:人才/留学移民
   第B24版:人才/招生招聘留学移民
   第B25版:职场方圆
   第B26版:市场之窗
   第B27版:市场之窗·广告
   第B28版:市场之窗·广告
   第B29版:市场之窗·广告
   第B30版:市场之窗·广告
   第B31版:市场之窗·广告
   第B32版:广告
学历“查三代”合理不合理?
招聘总有筛选条件
查三代是市场行为
硕士可看出身 博士应重成果
适合更重要
欢迎来帖
图片新闻
广告
新民晚报职场方圆B25硕士可看出身 博士应重成果 2013-01-23 2 2013年01月2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