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成时尚
在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美白风气近年来大行其道,甚至衍生出一批相关的流行词汇,例如用碳酸饮料颜色来形容美白后的肤色。
“有人用过漂白产品后,有了一张‘芬达脸’,但还是一双‘可乐腿’。”阿布贾一家化妆品店的店员埃丝特说,大多数女性消费者通常只用面部美白产品,面色变浅变黄,身上依然黝黑。
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6月发布报告列出非洲国家女性使用美白产品的比例,最高的是尼日利亚77%,其次是多哥59%,塞内加尔则有27%。
尼日利亚女性使用的美白产品种类繁多,既有售价几美元的面霜或香皂,也有数百美元的美容院项目。在塞内加尔,尽管法律禁止商家销售美白面霜等产品,但现实需求使得法律形同虚设,各类美白产品随处可见。
审美偏差
在马里,美白产品的流行程度更显夸张。仅首都巴马科就有超过100种美白产品出售,超过半数马里女性使用美白产品,不愿美白的女性甚至会遭人排斥。
“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例如律师、作家、教师也美白。”马里医生金多说,“这已演变成一个社会问题,如果连这些具备社会影响力的女性也美白,可以想见问题有多严重。”
一些马里女性说,之所以热衷美白,主要是受广告宣传和明星效应的影响,让她们以白为美。“各种传媒和广告不停告诉我们,浅肤色的女性才是美女。”塞内加尔女性德梅说。
埃丝特说,如今非洲人也倾向于把肤色与财富、工作环境等联系起来。“不少女性美白,是想让别人认为她们不用整天在外奔波受风吹日晒,认为她们是优秀的成功女性。”
健康代价
然而,美白可能付出惨痛代价。世界卫生组织报告说,一些美白产品成分复杂,包括可抑制肌肤黑色素生成的对苯二酚、用于治疗严重皮炎的类固醇、有毒金属元素汞等。长期使用这类美白产品可能损伤肾脏,导致皮肤出现皮疹、变色、留疤,过度使用甚至还会带来心理问题。
劣质美白产品中有害成分更多,但往往价格便宜,因此穷人最易深受其害。德梅说,当地曾流行一款名为“全白”的美白面霜,号称15天改变肤色,每管售价不到2英镑,目标消费群体正是那些收入低、对产品危害没概念的农村女性。“当她们发现副作用想要停用时,为时已晚。皮肤状况恶化,像被灼烧过,实际上看起来更黑了。”
奋起抵制
“全白”面霜的户外广告在塞内加尔街头一出现,就迅速点燃德梅等反美白人士的怒火。“我们受够了太多美白广告,‘全白’广告让我们极度反感,我们决定采取行动。”德梅说,“我们想要证明,黑色皮肤的女性才是真美人,天生的黑色肌肤才应该获得赞美。”
德梅发起一场名为“黝黑”的运动,抵制美白风气。运动在社交网站“脸谱”上吸引数千名支持者,还得到塞内加尔卫生部长塞克接见。
与德梅的努力相比,加纳女性奥本的行动更显切实,还有收益回报。
奥本在英国学习美容护理后回到加纳,发现许多非洲女性热衷美白,不少公司大批制造和销售危险的美白产品。她以100美元起家创办FC集团公司,销售针对黑人肌肤的“美黑”护肤品,也提供美肤咨询、护理服务。
如今奥本是加纳最成功的女商人之一,集团旗下有一个护肤品品牌、一家美容院和一所美容培训学校,每年营业额在800万至1000万美元。
张代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