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大沽口事件传到欧洲之后各国的反应。先看法国。
法国虽然在大沽的损失相当的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反应不强烈。一海军上尉说:“长久以来,文明首次在我们所称的野蛮面前止步了”,为了“法兰西国旗的荣誉”,“远征中国应坚定不移”。
而此时的法兰西第三帝国正处于海外扩张时期,大沽口事件恰好给了法国一个很好的借口。故而,法兰西第三帝国政府借口法兰西国旗严重受辱而决定给中国以报复就是它最正常的反应了。另外,作为军事独裁政府,靠海外征服、靠枪杆子赢得声望,也是法兰西第三帝国军队的需要。法国外长致书法国驻上海代表布尔布隆:皇帝政府决定因中国如此明显违反国际法最基本的准则而给予惩罚。目前政府正与英国协商,争取明春动手。之后,布尔布隆向中国政府提交备忘录,提出赔礼道歉等条件。中国的拒绝更加坚定了法国政府的动武决心。
为此,法国最终决定派出8000人远征中国。
英国民间的反应则是非常激烈的。伦敦《每日电讯》的表态说:“大不列颠应攻打中国沿海各地,占领京城,将皇帝逐出皇宫并得到物质上的保证,担保以后不再发生袭击……我们应该鞭打每一个穿蟒袍而敢于侮辱我国国徽的官吏……让他们随风飘动!……英人应成为华人的主人翁……我们至少应该夺取北京……我们能把广州保留在自己手里。”《泰晤士报》则认为:“英国要与法国一起,必要时甚至单独行动,好好教训一下这些不讲信义的乌合之众;要使欧洲人的名字从此在他们整个领土上成为令人敬畏(如果不是令人喜欢的话)的通行无阻的保障。”相对来讲,政府稍理智些,但是心态比较复杂。这是因为,布鲁斯出发时,他的上司是托利党内阁。大沽口事件传回时,则已经换上辉格党内阁了。更有甚者,巴麦尊现任内阁中,有些成员当初就是特别反对向中国开战的。故而巴麦尊内阁,从1859年9月16日起,八天之内开了四次内阁会议。
第一次内阁会议决定,立即从印度派出土著军、欧洲军各一团前往香港。第二次内阁会议,一致倾向于向中国派出强大的军队,但对于布鲁斯在大沽的行为的正确性表示怀疑。第三次内阁会议,决定让驻法大使转告法国外长,英法两国公使拒绝绕道后门走卑贱之路是正确的,因为英法代表的是西方两大强国。第四次内阁会议,决定公使必须驻京,外交不成,就使用武力。巴麦尊决定,由于季节的关系,时间上,推迟到来年春天。办法上,占领何地封锁何口,内阁存在争议,但是对于打进北京,则是一致同意的。
经过磋商,英法双方人员配备如下:英方计出兵1.2万,总司令格兰特,全权公使额尔金。法方计出兵7000人,总司令孟托班,全权公使葛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