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锡祥 摄
编者的话: 城市越来越追求现代化,都市正变得越来越宜居,每座城市都是鲜花满地、装置满城,各类大师精品随处可见,当然好。可是,你没想过城市因此就可能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千城一面”了吗?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都有自己的成长史,就如北京、柏林、开普敦、底特律,它们都有光彩照人的那面,当然也有难以启齿、但又必须记住的。美好的是因为与丑陋相伴才更显其价值、才更让人珍惜。所以,请为城市留个“疤”。
4月27日,艺术家应天齐在结束了2012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个展《世纪遗痕与未来空间》之后,其回国后的第一次个展“废墟之殇”在798亚洲艺术中心开幕。应天齐曾以“世纪遗痕”系列作品为主题受邀参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及其问题的反思,全面、立体地呈现了他对废墟文化和城市建筑遗产题材的持续关注和探索。千篇一律的城市建筑、古城改造方案破产等等,不禁让人惊醒:我们城市里那些丑陋却真实的“伤疤”去哪儿了?
◎ 圆明园和柏林的雨后彩虹
《圆明园的毁灭》是国家教育部审定的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的课文。你能想象孩子们读到“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时的痛苦感受吗?这就是残骸的震撼之力。圆明园号称万园之园,无论是规划的角角落落,还是构筑的一椽一瓦、一木一石,还有园内布局、构筑与环境的呼应,都堪称无与伦比。可是,1860年10月6日,英法武装暴徒闯进这座园子,能拿走的拿走了;运不走的,砸了;最后,一把火烧了整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被列强烧了的圆明园,就这样在风雨中流泪控诉了100多年,一直到今天。
柏林的柏林墙,高度连5米都不到,但全长160余公里的墙却把城内的居民生生裂为两半,断了来往,柏林墙称为二战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标志性建筑。1989年11月9日的那个被误解的执行令,导致存在了28年的柏林墙被拆毁,史称“柏林墙的倒塌”。人们兴奋地拆除心头的藩篱,整个柏林沸腾了,被拆下的柏林墙残片甚至卖到40万美元一块。
但随后,柏林人就后悔了,因为当初的毁掉太过彻底,以至于世界各地来柏林的游客几乎找不到它的历史痕迹。为此,德国也意识到了柏林墙实物对纪念的意义,又努力修复多处现存遗迹;甚至,柏林人最近几年还修建了“假古董”式柏林墙,借此铭记那段真实的对抗史。
柏林墙上,最有名的当然要数涂鸦了。西面这边,早就被涂满了;东边作为纯净的大画布一直持续到1990年代,随后就是著名的《兄弟之吻》,然后又有“东边画廊”的称呼。而今,当年的创作者阿拉维(Kani Alavi)等人又投入到保护“东边画廊”的行动之中,“保护这些艺术作品,我们就是在保存历史。”他说,柏林墙、兄弟之吻、东部画廊已经成为柏林的艺术旅游名片。
◎ 开普敦被留下的豆腐渣工程
随着城市建设的开展,世界各地城市里不可避免地留下了各种原因造成的“疤痕”,烂尾楼、豆腐渣工程,它们的出现也代表了一个时期的社会现象。
再来看看开普敦吧。在现代建筑和欧式建筑遍布全城的南非大都会开普敦,市中心的断桥却不合时宜地挺立着,桥面在即将到达最高点时戛然而止,手腕粗的钢筋张牙舞爪地伸在外面,大大小小的混凝土块七零八落地挂在钢筋上或横躺在路面上:巨大而强烈的落差刺激着每一位路人的视觉和神经。
原来,这是15年前的豆腐渣工程,因为计算错误加上材料作假,桥快合龙时塌了,造成桥毁人亡的惨祸。灾难发生后,开普敦建设局局长被判入狱三年,设计师受不了良心的谴责选择了跳楼自杀。开普敦政府随后准备清理掉这堆引起全体市民不快且倍感耻辱的建筑垃圾,但狱中的建设局局长闻讯,连夜写信恳求市长留下这座断桥,以警示后人。准备拆除断桥的头一天晚上,开普敦电台广播了3名身亡的建筑工人家属致全体市民的一封信:断桥是每个市民心头的耻辱,作为死难者家属,我们也不愿意看到它,然后心头一遍遍地痛。但是,流过血的伤口就会留下疤痕,抹不掉的;不承认有疤的城市是虚弱的。
于是,开普敦议会议定保留断桥,任何人不得拆除。同时,开普敦市还形成了一个规矩:建设局长宣誓就职仪式都选在断桥前,于是市民们电视里看到的就是:身后的残桥,桥前的局长;还有,市长交给局长一个装有断桥混凝土的盒子。
不知道我们的城市有无这个勇气?因为在我们的心里,那座断桥已经变了……
◎ 城市从“伤疤”中再次重生
为城市留个疤,首先是要求我们的城市有自揭家丑、定格家丑的勇气。如果我们连被毁坏的山坡都涂上油漆、画上绵羊,烂尾楼、断梁桥都能找到漂亮的托词,那我们的城市就会留下内伤,伤了元气,最终伤害的就是市民的情感、对城市的归属感,留下的就是痛苦的记忆。
就如那位开普敦的建设局长,能在巨大的创痛发生后,选择留下创疤的,是智者,是勇士。这样留下的疤就是一面镜子,一本教科书,会为我们的生活,为城市的品质留下一片通透湛蓝的天空。
留下之后的“疤”还要善待,不仅只是留下而已,比如圆明园,今天我们看到的就是“遗址公园”,它就是绝好的养料,各种形式的励志教育、各种创作的“原矿”都可从中挖掘;当然,是“镜子”,至少还要有个“框”。这个框就是城市公共艺术的生长点,小桥流水、荷叶田田、柳丝飘飘当然适合诗意的表达,但面目狰狞、断砼满地,其震撼之力又是何种画笔能比!
留下了疤,就有艺术家们来。他们是来催生创作的灵感,还是直接在“墙”上作画,只要是“种子”就会在城市这块“田”里生根发芽,生出艺术的娃,并成长为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子长了,酿久了,你的城市气质就与别的城市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