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伤疤”的城市就像是完美无缺的人,美好但是不真实。“伤疤”必定是丑陋不堪的吗?我看未必。视觉上的疮疤有时候却是城市文化、历史上的里程碑,因为城市的发展避免不了伤痛,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无论是源自战争破坏还是本身建设时的失败,这些不亚于成功与进步,对一座城市的文脉都是不可分割的。如果一味追求现代化的光鲜而让这些珍贵的“疤痕”消失,那么城市的历史又怎么能完整呢?
一些老建筑能够逃离被推平重建的危险,却也未必能得到好的保护。很多所谓的“修旧如旧”只是停留在将建筑在视觉上保持原貌,真正的古老工艺的精髓却是一点没延续。明长城至今仍有部分健在,离不开朱元璋对工匠的严苛,据说每块墙砖都有铸造者姓名,以便问责。当时的工艺其实很简单,譬如,粘合原材料主要就是糯米、稻草和石灰等,但要保证质量就必须付出足够的心力。对比之下,我们用现代化的混凝土铸造技术来“修旧”,在对待建筑的虔诚度上就已经站不住脚了。
艺术家最青睐于这些被归列为城市伤疤的老建筑和废墟,因为他们从中看到更多的是文化的传承,他们能让这些“伤疤”更具魅力。为此有艺术家说,留住永“痕”,就能留下艺术、留下城市独一无二的记忆和读白,“伤痛”应该“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