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昱:历史建筑保护有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在保护中使用,让它为新时代增光添彩。在不改变建筑结构、材料和外观的原真性前提下,用我国古建筑保护的一句行话叫“修旧如旧”。但大家都知道,没人气的房子坏得快,所以很多中式木构建筑修复后常常被用于餐饮、会所、展馆、商铺等用途;在西式石构建筑里,设置餐饮、会所和商铺当然也是没问题的。
再者,商业中的艺术元素与其他艺术形式大不一样。如果把外滩古建筑风貌区比作优雅的轻音乐,那商业艺术就像轻音乐中突然扎进来的“披头士”,这对于本就是万国建筑博览会的外滩来说,我觉得倒也相宜:万国博览式的宽容当然也包括保护模式。
记者:历史保护建筑变换用途,国外的成功案例能介绍一下吗?
束昱:后工业时代,欧美等发达国家普遍加大了老建筑的保护力度。像英国, 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古建筑和历史遗迹共约50万处,大到皇宫、古堡、教堂,小到草屋、拱门、电话亭,甚至电线杆等。但这并不表明历史保护建筑便“不食人间烟火”,许多英国人喜欢在古建筑里居住和工作;意大利的威尼斯,米开朗基罗博物馆就是利用一个旧式的庭院群落改造而成的,内部装修十分考究,监控照明更是专业,而建筑主体外观基本没有改造。主馆的外墙面、门窗甚至显得有些残破,但改造者也在建筑的平台上加玻璃廊道供游人休息、喝咖啡。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卢浮宫了,卢浮宫在从前的几百年里都是王宫,而今游人如织,每年近千万的游客大有挤爆卢浮宫的架势。当然,你若到了法国,到普罗旺斯阿维尼翁城古老的建筑庭院内,坐在露天的餐桌前来顿大餐也不错;到意大利,在锡耶纳城老街上吃顿饭当然也是件美事,那里可供选择的餐馆一条街都是,家家古色古香。
所以,上海市在“历史保护建筑中引入一定的商业用途”是件好事,对进一步延续这些老房子的价值也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