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3: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5月04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 琴
唐健垣
  唐健垣(中国香港)

  余幼嗜音声,未冠而自习胡琴箫笛古筝,以为音乐不外乎音与乐曲也。后得聆古琴曲唱片:管平湖氏之幽兰、流水、傅雪斋氏之梅花三弄、吴景略氏之忆故人、潇湘水云,音韵绝异、抚人心而荡人魂,方悟往者所听为入耳之乐,而古琴为入心之韵,遂拍案起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吾当终生事此!”时年未十八也。

  余寻师访谱久之,一无所获,盖老辈琴家意在修心养性,岂有公告招生者哉。

  余自十二三以还,取汉许慎《说文解字》而熟读之,数载间遍阅公私所藏有关甲骨文专著。香港大学饶宗颐教授偶见余,喜曰:“中学生而远超博士生,得毋神授乎!”遂订忘年交。饶师家藏“万壑松”、“解愠”等五琴,能弹潇湘水云、水仙、搔首问天诸曲,闻余好琴,常于深夜召往听琴,余遂由门外一步跨入古琴殿堂,可云幸矣!

  饶师弹琴之余指示研究古琴技、艺、学、道四层次,曰:

  鼓弦动操令众山皆响,左按右弹求准音准拍,一曲既终而掌声雷动,斯琴之末技而已。必也手敏而心闲,神宁而意远,两手如龙翔凤舞,运指如敲金戛玉,曲传作者之意趣,修炼一己之性灵,感人而非娱人,养气而不动气,乃得联音而成乐,因技以成艺矣。

  夫然后也,再上下求索,转益多师,遍读文史经籍,乐律专书,弹琴而知琴,奏乐而知乐,动则合规,言必有中,知琴理琴史者,乃由琴艺而进乎琴学矣。

  古称琴为大乐,琴音曰德音,白虎通曰:“琴者禁也。”禁淫邪之心,扶元化之气,鼓琴而练涵养非练音乐,调弦在调气而非调音,胸次磊落,弦上贞洁,于是中和在内,清光发外,渐次得道矣!

  既而饶师出示明清琴谱,书香墨香琴音琴趣,小子陶然醉矣。饶师曰:“世衰道微,战乱不竭,琴人星散,太音将绝、古谱难觅,新曲无作。贤弟他日学琴有得,倘能传谱、制琴,维元音于不坠,岂惟个人之修养,直百世之功业也!”然后饶师分析琴器、断纹、琴派、琴曲,余若寒士入宝山,收获丰盛。

  翌年一九六八余拜别师尊负笈台北师范大学。时梅庵琴派第三代宗师吴宗汉、王忆慈伉俪由上海徙居香港既久,复于一九六七迁台北定居,即被艺术专科学校聘为古琴导师,余冒昧拜谒,遂得列吴师门墙,学梅庵派诸曲。其时台湾仅一退伍士兵以新木制七弦琴出售,形音俱劣,勉可用而已。饶师知余得明师而无琴,千里假我以明琴一张。噫!古道热肠有如此者!

  其后余访得一九四九年由大陆赴台定居之数位琴人:胡莹堂、章志荪、孙毓芹等。孙毓芹昔在北京曾学琴于田寿农氏,到台北复从章志荪学琴。孙公苦无琴,乃据清末《与古斋琴谱》“斲琴法”斲琴自用,制作日精。

  孙公深研佛学哲理,安贫守道居陋巷,一鸟相伴世无知者,晏如也。一夕余抱饶师明琴叩其门,孙公长袍布履,手持制琴刨刀以启门,望之慈祥方正,飘飘如神仙中人,晤谈甚欢,遂订忘年交,余从其学流水、水仙等曲,并制琴之法。

  十日谈

  幽幽七玄琴 

  古琴清晰地浮现了中国式智慧。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评论·专栏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法治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家装专刊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杂艺国/建筑物语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
   第B06版:品味典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际艺术杂志/海上名家
   第B08版:国家艺术杂志/新民展厅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新民展厅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际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际艺术杂志/漫画世界
   第B12版:拍卖指南/国际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明月二三事
人有好心福自来
一剪梅·芦山抗震
这一朵朵金蔷薇
老母亲
容止若思言辞安定
折芳馨兮遗所思
学 琴
新民晚报夜光杯B13学 琴 2013-05-04 2 2013年05月0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