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1
官员靠办资质升级“发家”
我国建筑行业实行资质审查和等级管理制度,建筑企业必须在资质许可范围内从事施工。为提高资质“竞争力”,建筑企业纷纷“各显神通”。
2000年,北京一家工程公司董事长桂某找到时任建设部建筑市场管理司处长的刘宇昕帮忙办理一级资质。事成后,刘宇昕收受1万美元、30万元股份,并以低于市场价90万元从桂某手中买了一套公寓。2006年,河北一家建设集团申请一级到特级的资质升级时,初评未能通过。刘宇昕出面“通融”,事成之后索要价值15.9万元的高尔夫俱乐部会员卡。
刘宇昕在11年间至少牵扯10起受贿案,非法收受款、物折合人民币超过288万元,大部分与建筑企业资质升级有关。
案情2
“疏通一下”就免招投标
2008年,一家公司为承接监理师网络教育业务找到刘宇昕。“按惯例这个项目应该招投标,但刘宇昕打了‘招呼’,所以没经过招投标,就将业务交给刘宇昕介绍的公司。”中国建设监理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
为表示感谢,这家公司购买了一辆凯美瑞汽车,“借给”刘宇昕使用。2009年5月,刘宇昕把车撞坏了,这家公司又购买了一辆价值近25万元的丰田RAV4车,继续“借给”刘宇昕用。
案情3
透露一条信息能赚几万
办案人员说:“建筑企业资质评审有严格纪律和保密规定。但掌握信息的人却将其当成‘商机’。不管通没通过,提前透露一条消息就能值几万块钱。”
住建部建筑市场监管司综合处原调研员罗晓杰受贿案便因此而起。罗晓杰说,她能提前知道资质审查情况。大概2007年有人找她“合作”,她同意了,先后收了45万元。
“不论企业是否通过评审,她都提前通报,企业也愿意找她办资质升级的事。”向罗晓杰行贿的一家企业负责人说,企业如果提前得到通过的信息,即使还没公告,也可以通过省级建设部门开出“资质升级”证明,从而更早以“高一级资质”参加招投标。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颉建玮也是“信息倒卖”链条上的重要一环。颉建玮说,罗晓杰曾找她关照一些企业资质升级的审批事宜。如果她刚好审查这些企业,就会予以放宽。如果她没有参加审查,便会联络专家打听结果。罗晓杰为表示感谢,共给她8万元。
办案人员告诉记者,虽然对于评审信息有规定,但管理过于宽泛,相关人员不按规定执行,有的专家还相互“串通”信息。对此,应建立完善保密制度,严格治理“瞎打听”“乱泄露”问题。 据新华社 (刘元旭 涂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