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创意“撞上”开源
3D打印变得更大众
“我们首先要感谢的是牛顿,他发明的微积分是3D打印的基础。简单地讲,3D打印的原理就是聚沙成塔,也是千层饼般的原理——通过材料一层层的堆叠来打印。”“新车间”知名创客夏青走进新民科学咖啡馆,浅显易懂地讲述了3D打印的“前世今生”。他开玩笑说,织毛衣就是首批手工3D“打印”,按照一定的规则把线一层层堆叠编织而成。
夏青说,3D打印这种快速成型的方法已经存在30多年了,但近来特别火,关键就因为“开源硬件”浪潮的逐渐兴起。“3D打印机的硬件资料,包括电路图、固件等对外公开分享,因此,在淘宝上就可以找到3D打印机的套件,自由开发客可以DIY一台3D打印机,把自己的创意变成现实。”
如今,3D打印技术已经渗透到许多领域,“但如果要让3D打印走得更远,就要在这门科学中引入材料科学专家,开发更适宜、更经济的打印原料。”
不过,当创意“撞上”开源,人类或许要对自己更有约束。这几日,美国政府就已叫停了网晒3D打印技术制造枪支的设计图。
当建筑“撞上”自然
可惜高迪“生不逢时”
建筑师或许是最时髦的跨界“玩家”之一。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刘士兴介绍说,无论是几何形态的建筑,还是如鸟似巢的建筑,都不难找到拟态学的影子,建筑与自然拟态通常能“碰撞”出艺术火花。“在古代,西方古典建筑的柱头、檐口、山花等构件中有大量模拟植物、动物形象的雕塑。这种模拟除了视觉上的装饰作用,还起到了分割、密封的作用。上个世纪初期前后,现代主义的建筑师更加注重抽象形态和实体操作,有一部分建筑师抛弃了细节上的拟态转向建筑物的整体外观形象模拟自然形态。”
作为旧金山最老的博物馆,美国德杨博物馆在2005年曾大范围装修,建筑大师赫佐格和德默隆为博物馆设计的主体建筑就是从自然中找寻到的灵感。刘士兴说,徳杨博物馆的铜质表皮是建筑最大的特色,从树叶照片抽象而成的巨大点画图案被投射到建筑表皮上,平整或凹凸的铜质孔洞叠加,模仿出了阳光穿透树叶空隙形成的光影效果。“随着时间流逝,风和阳光的氧化作用使得这些穿孔铜板还拥有了自然锈蚀的艺术效果。”
刘士兴说,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因为高迪而闻名世界,但遗憾的是,高迪“生不逢时”,受限于当时的建造技术,他富有创意的作品必须靠手工完成,因此直到他去世仍有部分作品未能完成。“随着3D打印等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未来的建筑将变得更具个性化,明天的建筑师只要从自然界寻到灵感,就可以通过3D打印等技术先做出模型来做建筑实验,论证方案的可行性。”
当科学“撞上”艺术
科学并非枯燥乏味
一幅著名画家伦勃朗的解剖课油画,引出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博士生赵雯婷“烹制”的科学与艺术“大杂烩”。在她眼中,科学艺术并不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许多科学家都拥有一颗文艺和浪漫的心,并一直在做跨界尝试。“荷兰画家梵高在艺术史上有其独特的存在意义。植物学家就受他的向日葵画作启发,找到了画中向日葵的基因密码——其实它是一棵基因突变的向日葵。”赵雯婷说,越来越多现代科学家都会从科学中寻找艺术之美。去年起,英国伦敦每年都会举办一个年度生物医学图片展,生物学家们拍摄的生物医学图片犹如绘画大师之作,色彩丰富,更引发人幻想。
赵雯婷说,科学研究也会涉及一些轻松浪漫的话题。去年初,著名的《科学》杂志就刊发了一篇论文,提出女性眼泪中可能含有可以降低男性性欲望的化学物质。在这篇论文中,研究人员先收集了女性的眼泪,随后把收集好的眼泪和一些在女性脸颊上流过的含盐体液让24名参与实验的男性闻,并向他们展示女性的照片。实验结果显示,如果某位男性闻的是眼泪而不是含盐体液,那么他会认为眼前照片中的女性在性上比较没有吸引力,生理检测也显示,参与实验的男性志愿者唾液中的睾丸激素及其他一些和性激发有关的指标也降低了。 本报记者 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