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戏剧理念,没有专业的编剧和导演,没有精致的道具化妆,但他们用自己的真诚表演来表达着对文本的解读。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云剧社,从皮克斯动画中得到灵感,用一出别开生面的默剧,讲述了一对男女的“纸飞机”情缘。社长、高二男生张孝航告诉记者,他从初二开始对戏剧着迷的。在上外附中,戏剧表演氛围浓厚,在“我们的经典短剧”主题活动中,每个班都要参演。在云剧社,指导老师会让大家对着《最后的晚餐》想象,如果自己是画中人,应该会有怎样的内心活动;也会让大家从平时不曾想过的角度解读文本,例如,想一想灰姑娘中的南瓜马车如果开口,会说些什么台词。他觉得,这段别样的舞台经历,不仅丰富了自己的思维层次,更让自己做事变得愈加冷静。作为社长,他要带着学弟学妹们从发声、舞台走位等基础开始练习。每个演员都要闭着眼睛,把自己在舞台上的每一个位置都熟记在心,才能达到要求。
云剧社跨年级、跨班级,每次表演,凑大家“档期”难度很大,但凭借着对戏剧的热情,同学们见缝插针地排演出一幕幕新戏,成为上外附中校园最受欢迎的学生社团。张孝航告诉记者,南洋模范中学、市三女中、上外附中等20余所中学剧社结成了上海市中学生戏剧联盟,用更为丰富的肢体语言,表达对经典的思考,彰显原创力量。上周末,首场演出已经在话剧艺术中心上演。
大赛评委指出,本市学生戏剧社团的确有一些社团非常出色,屡屡获奖,给学校带来荣誉,学校也在场地、资金、师资上加以配备。但大多数校园艺术社团既没有这种待遇了,也普遍缺乏专业指导教师,同学们只能小打小闹。在一些学校,除了音乐课,并没有相关艺术教育的指导。所以很多学生也只能凭模仿,依样画葫芦地表演。
在表演比赛现场,3支新加坡国际学校参赛队给国内教育带来启发。在这里,学校为所有喜欢艺术表演的学生提供许多展示的机会,包括参加不同的比赛和活动,而并不是集中于少数几个人、少数几支队伍身上,给更多学生登上舞台、展示自我的机会。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