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8:专版/教育周刊
     
本版列表新闻
~~~——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20周年巡礼
~~~——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20周年巡礼
~~~——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20周年巡礼
     
2013年05月15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励精图治 强化特色
开拓创新 办学育人
——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20周年巡礼
王蔚
  东海之滨,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所以培养经管类、机械类和艺术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主的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像黄浦江畔升起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年,将迎来她的二十华诞。 

  20年前,上海高校的曹助我、姜至本、陶钧、李重华四位老教授,怀着“多一个孩子上大学,多一个家庭得安宁,多为社会培养一个合格人才”的美好愿望,倾其所有积蓄集资20万元,迈上了创建民办高校的艰辛之旅。从只有3个专业和88名学生,上无片瓦、下无寸地的东海学院,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所占地225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总资产逾4亿元人民币;设置专业35个,在校生5000余人,并享有较高社会声誉的高等职业院校。20年来累计毕业大学生1.6余万人。在同类型院校中,东海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和签约率始终位于前列,2012年毕业生的就业率和签约率分别达到98.91%和91.76%,就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质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学校始终以专业建设为核心,通过专业建设为办学注入强劲的生命力。按照“加强重点专业、培育特色专业、巩固基础专业、扶持新设专业”的思路,构建新的专业框架,形成了以经管类专业为主体,以机电工程类和艺术设计类专业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专业框架。新的专业框架覆盖全校现活跃的20多个专业,专业规模明显扩大,办学效益明显提高。 

  学校利用上海产业转型、结构调整的有利契机,将报关与国际货运、会计、国际金融、机电一体化技术、影视动画等5个专业列为重点建设专业,形成相应的专业群,并以此带动学校专业全方位建设,优化专业形态、办学形态和校园形态。由于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紧密衔接,形成了招生和就业“进出口”两旺的良好态势。近几年来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之比例均高于全市同类型院校平均水平。 

  学校抓住四条主线,全方位提升学校办学竞争力。 

  主线一:坚持“品质+能力”培养理念,推进“双百工程”课程建设。“品质+能力”是曹助我董事长在办学初期提出的培养理念,贯彻在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学校实施“双百工程”课程建设,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100门优质课程,编写100种实训教材。课程建设包括“五个一”,即:一份与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接轨的课程标准;一个有行(企)业人员参加的专业教学团队;一套高质量的教学课件;一组结合岗位技能培养的实训项目;一个具有教学互动功能的课程网站。培养理念的变革体现在学校的三个一字之改:一是各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着眼点由“专业”改为“职业”,一字之改,使实训、实习教学时数从20%增加到50%;二是改“实验”为“实训”,一字之改,使实训室的建设方向改为仿真,模拟真实生产环境;三是把“考试”改为“考核”,一字之改,使考试形式由单一的期终的一次性笔试改为由平时作业、技能操作考试和笔试三部分组成的考核。 

  主线二:实践“强师工程”大政方针,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学校按照“优化结构、突出重点、强化实践、提升水平”的原则,以“强师工程”为抓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1+1”建设计划,优化师资队伍“双师型”结构。所谓“1+1”计划,即专业带头人由一个校内教师和一个行业专家组成;专任教师队伍中的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型教师各占50%左右。目前已聘请22名行业专家或能工巧匠任东海学院专业带头人。 

  ——设立“东海海外研修”项目,每年选送2-3名中青年办学骨干(含教学、实训、行政管理)到海外研修,通过项目订单式培训,提高青年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并鼓励在职青年教师以脱产带薪进修方式攻读高学位。 

  ——实施“双星”计划,通过校内培养和社会引进的方式来提升教学团队的资质和学历。 

  ——在相关企业建立东海学院教师工作流动站,分批安排教师下企业。目前已在5个特色专业建立试点,并逐步扩大到特色专业群,随后将覆盖至全部专业。 

  ——开展技能竞赛,培养和打造“东海能人”。学校每年组织举办由专、兼职教师参加的“双师素质”、“东海能人”大赛,对优胜者授予年度“东海能人”称号。 

  主线三:职场和岗位环境是构建实训实习教学的基础。 

  学校在实训基础建设上舍得花大力气。每年投入500余万元用于实训基础建设。先后建成了一批高仿真的实训室,形成了东海系列实训中心。其中有东海银行、东海医院、东海物流、东海会计综合实训中心、东海海关、东海集装箱港口、东海工程中心、东海影视动画实训中心等。这些实训室设施先进,完全模拟生产岗位环境,贴近实际生产过程。目前学校共建立了12个实训中心、75个专业实训室。此外建立了50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化,一批具有“校中厂”和“厂中校”性质的实训实习基地不断创立:经管学院组建成立“东竞财务咨询有限公司”,成为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数字传媒系与天橙传媒公司合作,在校内建立“天橙东海创意园”,吸纳社会动漫企业入园;机电学院与区域内大型国企联合建立“紫竹机电有限公司”;金融系与沪上金融保险公司联手在昆山创建“东海国际金融培训中心”,并在校内建立电子营销中心;商贸学院在校内创立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心。“校中厂”和“厂中校”的出现,拓展了实践性教学的形式和内容。 

  主线四:“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 

  学校本着“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原则,全面推进以“自律、成才”为主题,以行为规范为重点的学生素质教育。实践中采用“三线并进”的工作策略。内容包括:加强和发挥课堂思政教育主渠道作用;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支持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 

  本报记者 王蔚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广告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民生新闻
   第A10版:科教卫新闻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法治视窗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早间点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评论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财经新闻
   第A23版:广告
   第A24版:长三角
   第A25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A26版:社会·生活/长三角
   第A27版:长三角/专版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连载
   第A31版:阅读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教育周刊
   第B02版:每周聚焦/教育周刊
   第B03版:教育周刊/科学咖啡馆/专版
   第B04版:校园内外/教育周刊
   第B05版:教育周刊/校园内外
   第B06版:升学指导/教育周刊
   第B07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08版:专版/教育周刊
   第B09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10版:人才周刊
   第B11版:人才周刊/招生留学
   第B12版:招生留学/人才周刊
   第B13版:人才周刊/招生留学
   第B14版:招生培训/人才周刊
   第B15版:广告
   第B16版:广告
   第B17版:汽车周刊
   第B18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9版:广告
   第B20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21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2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23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24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励精图治 强化特色 开拓创新 办学育人
实现三个突破 增强办学后劲
在拼搏中收获成功
新民晚报专版/教育周刊B08励精图治 强化特色
开拓创新 办学育人
2013-05-15 2 2013年05月1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