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学院在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确保民办院校教育事业公益性方面当了先行者。2008年,学校在上海民办高职院校中率先完成法人财产权的落实和产权明晰工作,学校的财产资产不归个人所有,不与任何盈利性单位建立财产资产关系。
突破之二:构建互利共赢的紧密型校企合作模式。
学校在校企合作上“三管齐下”,拓展合作的形式和内容。一是完善组织机构。学校层面建立校企合作联合委员会,对办学方向、培养目标、办学体制机制、专业格局、就业态势等方面,从宏观角度进行指导和调控。二是在产权明晰的前提下,校企合作方以资源为纽带,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学校分别以免费或租赁的形式,提供场地和基础设施吸引企业入驻;企业在开展业务或进行生产性活动的同时,承担相关专业学生的实训实习任务。或是由学校出资,合作方提供设施设备和技术指导,在企业内建立学生实训实习场所。“校中厂”、“厂中校”的建立,充实和拓展了校企合作的内涵,使校企形成了紧密型合作关系。
突破之三:校企共建人才培养平台,推行“2+1”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依托校企合作机制,构建“素质教育和通用能力”培养平台,共同制定学生素质教育和综合能力培养的系统方案。在校学生利用前两个学年,接受素质教育与通用能力培养、接受专业技能训练与职业能力培养;利用第三学年进行专业实践,进入“校中厂”或“厂中校”,接受生产性模拟实训,到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
在此基础上,学校有序推行“订单式”等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如机电一体化技术和金融等专业与上海通用汽车、上海电机厂、浦发银行、中美联泰大都会寿险公司等在新生一入学便按照合作方的要求,进行“量身定做”式培养,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就成为企业的员工,实现了学习和就业的“无缝对接”。
在充满激烈竞争的当今社会,在盛行唯学历、唯名校倾向的人才市场上,东海学院凭着执著的信念,不断追求和超越,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努力打拼,成为引人注目的佼佼者。李昂,计算机及应用专业2000届毕业生,已成为3M中国公司总监,六西格玛认证黑带大师;翁育峰,国际贸易专业1996届毕业生,现任华泰保险公司副总经理;徐艳蓉,商务英语专业2001届毕业生,现为全景(上海)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营销总监;沈医波,国际贸易专业2001届毕业生,现为中国郑州宇通集团有限公司美洲区首席代表助理兼翻译;毛海燕,建工专业2002届毕业生,现为Herzog & deMeuron(HDM)项目建筑师;任璋捷,环境艺术专业2004届毕业生,现为美国海斯兰德国际建筑师事务所上海分公司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