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5月15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米兰·昆德拉之“轻”
张晓然
  张晓然

  到了布拉格,你想不“艺术”都不行。导游把前来游览的人们一会儿拉到音乐家德沃夏克的墓前,这里有精美的雕塑,他的故居还建成博物馆供人参观;一会儿再带你到音乐家斯美塔那矗立在伏尔塔瓦河畔中心地带的塑像旁,每天路过的人们都在瞻仰他;晚上吃饭,去风行世界的“好兵帅克”餐厅,“帅克”的作者哈谢克是捷克人的骄傲。而在城里转来转去,都会遇见伟大作家卡夫卡的纪念馆、博物馆、书店等。还有作家赫拉巴尔、克里玛等,都常挂在布拉格人的嘴边。

  可在我脑海里,还有个人,也应在此地受到格外尊重,他,就是享誉世界的作家米兰·昆德拉。怎么没见提起?当中文版的米兰·昆德拉作品封面、百度搜到的词条都注明他是一名捷克作家时,布拉格人似乎已经把他淡忘了。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广场内外、桥上桥下,看不到这位著名作家留下的痕迹。交谈中也没人提起他。原来,他在1975年离开了祖国,再也没回来,让捷克人对他伤透了心。

  捷克民众热爱艺术像热爱自己的生命。尽管世界文坛一直将卡夫卡列入奥地利作家,但捷克不答应。卡夫卡出生在布拉格,在布拉格创作了《变形记》等几乎所有的重要作品,凭什么是奥地利人?就因为卡夫卡的成长年代,布拉格尚处于奥匈帝国?可他逝世前,捷克已经建国。他就不能被留在国家之前的历史里了。

  但米兰·昆德拉跑到法国并入籍,捷克人就不想念他了。布拉格非常珍视与米兰·昆德拉同时代的作家克里玛。两人在1968年苏联坦克入侵的“布拉格之春”,书都被禁止出版。后者虽然当时全家在国外,却在国家危难之际,赶回来了。后来被美国的大学邀请去讲学,又回来了。而米兰·昆德拉却选择了离开。克里玛说,对于作家而言,“在国外就像割掉了自己的翅膀”,只有选择自己的民族,才能写出最好的作品。

  当然,在国外也可以有成就。米兰·昆德拉的名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就是在国外创作的。但他用的还是母语,写的还是自己国家的生活、思考。他始终离不开祖国的影响。后来他尝试用法语写了两本书,就再无人提及。如今,虽然他已成为世界性大作家,可同胞却把他遗忘。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广告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民生新闻
   第A10版:科教卫新闻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法治视窗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早间点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评论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财经新闻
   第A23版:广告
   第A24版:长三角
   第A25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A26版:社会·生活/长三角
   第A27版:长三角/专版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连载
   第A31版:阅读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教育周刊
   第B02版:每周聚焦/教育周刊
   第B03版:教育周刊/科学咖啡馆/专版
   第B04版:校园内外/教育周刊
   第B05版:教育周刊/校园内外
   第B06版:升学指导/教育周刊
   第B07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08版:专版/教育周刊
   第B09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10版:人才周刊
   第B11版:人才周刊/招生留学
   第B12版:招生留学/人才周刊
   第B13版:人才周刊/招生留学
   第B14版:招生培训/人才周刊
   第B15版:广告
   第B16版:广告
   第B17版:汽车周刊
   第B18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9版:广告
   第B20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21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2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23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24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从刘铁男看“一把手说了算”
米兰·昆德拉之“轻”
黑暗料理
“校长带女生开房案”拷问法律保护
对付白骨精 就打110
简政放权,开弓没有回头箭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6米兰·昆德拉之“轻” 2013-05-15 2 2013年05月1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