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取消和下放133项行政审批事项……新一届政府成立一个多月内,改革的重拳可谓势大力沉。这场“自我削权”的改革之所以如此坚决,不仅因为中央高度重视、政府庄重承诺、社会广泛关注,更因为它涉及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政府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行政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道出“头号改革”的深远意义。作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转变政府职能”承担着政治与经济的双重使命,沿着这个逻辑,放权与限权,必然“不可逆转”。
实际上,这一过程早已开始。从党的十四大以来,政府机构前后七次规模较大的改革,无不围绕放权展开。1982年国务院机构达100个,而现在这一数字是25个,“煤炭工业部”、“外经贸部”等成为历史名词,都生动地表明:机构改革、职能转变的过程,就是政府管得越来越少、权力越来越小的过程。
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对哪些权力该“放下去”、哪些该“管起来”,有一个逐步探索、不断校正的过程。我们有过“一放就活”的成功实践,也有过“一放就乱”的深刻教训。医疗、教育等领域“过度市场化”的倾向,食品、环境等方面“监管不到位”的缺失,提醒我们,政府转变职能必须有放有管,有退有进。放下那些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住的事,守住那些应该管、能够管、必须管的事,处理好“政府之手”与“市场之手”的关系,才能更好地保持平衡,稳健前行。
回首过去,改革的推进,经济基础的发展,一次次对上层建筑提出新的要求,实践中不断深化的认识,推动着我们党转变政府职能的步伐。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历程,正是逐步划定政府与市场边界、逐步厘定政府与社会关系的过程。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协同推进”,已经成为中国改革的重要特征,体现着改革者的敏锐洞察和深刻自觉。
从这个角度看,在发展的关键时刻、改革的重要关头,大刀阔斧推进国务院机构改革,确为充满“智慧和勇气”的务实之举。这不仅是政府职能的再次调整,更是包括政治、经济等领域改革“顶层设计”的重要棋子。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这一改革“是增强社会发展活力的必然要求”。以改革促进转变、以转变推动改革,进而找到政府、市场和社会的最佳衔接点,为权力划出一个明确的边界,这何尝不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一招?(人民日报评论部撰稿,原载今日人民日报,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