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1:文娱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昨访荷兰音乐学家高文厚
~~~——昨访荷兰音乐学家高文厚
~~~——昨访荷兰音乐学家高文厚
~~~——昨访荷兰音乐学家高文厚
~~~——昨访荷兰音乐学家高文厚
~~~——昨访荷兰音乐学家高文厚
~~~——昨访荷兰音乐学家高文厚
     
2013年07月13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妻已远行 “磬”仍倾心
——昨访荷兰音乐学家高文厚
杨建国
  昨晚,龚琳娜在上海夏季音乐节首台民族音乐会上演唱《爱之歌》前对听众说:“我和老锣把这部作品献给一对为传播中国民族音乐努力了近30年的荷兰夫妇。50岁的妻子施聂姐去年因病离世;丈夫高文厚就坐在我们中间。”她的手指向听众席中一位身材高大、笑容憨厚的老外,全场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音乐会结束后,高文厚在后台等着换演出服的老锣、龚琳娜夫妇,见记者上前打招呼,他似乎感到有点突然,用不太流利的中文与记者交谈起来。“真是巧合啊。我和老锣夫妇是老朋友,但我不知道他们到上海演出,而我正好来上海音乐学院参加国际传统音乐年会,于是给他们发了邮件。想不到,他们也在这里。”去年,他的妻子施聂姐因病故世,龚琳娜和老锣专程赶到荷兰,在葬礼上,老锣弹奏了施聂姐生前喜欢的蒙古族长调。也许,正是热爱中国音乐的多年好友离去,才促使同样热爱中国音乐的老锣,用李清照的词酝酿创作了声乐套曲《爱之歌》。

  “我们第一次来中国,是1986年到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施聂姐是汉学家,高文厚是音乐学家。在上海学习时,两人到周边旅游,对民间音乐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始收集和研究中国民族音乐。“那时,我们主要到吴语地区的乡村收集民歌。此后,我们每年要来中国,收集的范围也扩展到了甘南地区。”这对夫妇生活在荷兰的莱顿,在中国结束学业后,感到已寻找到了今后的发展方向,所以没有去求职。在父母的支持下,两人倾尽所有,建立了名为“磬”的中国音乐研究欧洲基金会。“我们办起了中国乐器馆和图书馆,还经常在欧洲多国举办中国音乐活动。”

  据记者所知,许多中国音乐家和国内的音乐、戏曲团体,都在这对夫妇的帮助下,在欧洲各国得到了施展的机会。记者问高文厚:“你现在还来中国乡村采集音乐吗?”他摇了摇头,语调有点低沉地说:“她生病后,就不能了,因为她是汉学家。我的中文不好,没有她,我无法交流。”不过他告诉记者,他依旧在为中国音乐的传播和音乐交流而工作,“因为这是我的职业,也是她的希望。”

  资深记者  杨建国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评论·专栏
   第A06版:特别报道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建筑物语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漫画世界
   第B12版:拍卖指南/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春”含而不露 “夏”妩媚炽热
妻已远行 “磬”仍倾心
一轮“明月”升 一阙“兰歌”起
你的奇思妙想也可能呈现
上海音乐厅公布“纳凉菜单”
《密勒氏评论报》在沪影印出版
今晚电视
新民晚报文娱新闻A11妻已远行 “磬”仍倾心 2013-07-13 2 2013年07月1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