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年制的金陵十二钗大缸、颠覆中国瓷器史的唐五彩人物纹筒瓶、分公母的青花釉里红描金十二生肖……馆藏近四万件,河北省最大规模的一家民间博物馆,在其馆主看来,能让故宫羞愧得无地自容。然而,稍微有点鉴赏常识的人来说,判断这家民间博物馆藏品的真假并不是难事,谁究竟应该无地自容呢?
对于藏品的来源,博物馆的馆主表示,当年挖土方时,从地下丈余深处挖出了许多陶瓷残片,有些古董贩子闻风而至,常出没于施工现场。这件事引起了他的注意,于是其让村民将挖出的东西留下,由村里统一收购。随后,方圆百里的群众带着各式各样的瓷器蜂拥而至,没多久就装满了好几间办公室。在他看来,所有展出的东西都是经他鉴定的真品。
这家民间博物馆创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这些年来,对于这家博物馆藏品真伪的争议并不是第一次,但值得关注的是,早在2012年7月,这家博物馆就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区,是当地在“九州之首”文化建设中重点打造的标志性文化设施,也是“十馆一中心一剧院”重点项目之一。对于当地政府来说,面对外界巨大的争议,为何不寻找有关专家进行鉴定呢?
其实,这样的事情在近年来各地都有所发生。就在今年三月,一位美籍华裔收藏家决定将其收藏的600多件藏品捐赠给家乡,并将落户由当地政府出资2000余万元新建的艺术博物馆永久收藏。这600多件藏品中,大多被捐赠者称为国宝级珍品,而在业内人士看来,绝大多数的藏品都是假得离谱。
近年来,一些地方博物馆藏品中出现赝品的现象屡有发生。更有一些所谓的收藏家打着“国宝”的旗号在各处圈地建馆,但最后大都成了赝品集中展示区。随着国内文化事业的空前繁荣,一些地方政府都将建博物馆当成地方文化事业发展的一项硬指标,打造百座博物馆城的口号纷纷亮出。一些地方打着“文化促经济”旗号,把博物馆的建筑外观当作是当地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甚至把博物馆当成地方政绩工程来建,不惜投入巨额资金,至于建成后的重要标志性建筑,能在当地科学文化教育中发挥出多少作用和什么样的作用,一般考虑不多。但问题在于究竟用什么来“填充”这些博物馆呢?面对着僧多粥少的情况,出现雷人的藏品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出现,原本可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满足各地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应该是百姓之福,但是现在一些地方上的攀比心理,使得一些博物馆成为了许多赝品的展示地,对于那些希望通过建设博物馆来沽名钓誉的人来说,是否应该感到无地自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