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6: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7月13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派“异数”萧海春
张立行
■ 萧海春近影胡晓芒 摄
■ 庐山高之一
■ 庐山高之二
■ 庐山高之三
■ 雨后山
  ◆ 张立行

  著名山水画大家萧海春是新民晚报发起的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书画善会基金(上海书画善会)首批会员,其作品在近日举行的艺林善汇慈善义拍上受到藏家的追捧。

  多年前,我曾撰文称萧海春先生在上海画坛颇似武侠小说中的“独行大侠”:身怀绝世武功,但又远离江湖,只管走自己的路。

  如今,萧海春先生的作品更为出色,名声更大。尤其是在他身边,已然聚集了一群艺术的志同道合者,令他颇有些“吾道不孤”的欣慰和自得。但在我眼里,萧海春先生还是与惯见的海派艺术家不同(他本人也不以纯粹的“海派”自许),无论是行事作派,还是艺术趣味,乃至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仍属美术圈的“异数”——不随流俗,颇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古风。

  最近,萧海春先生搬进了松江石湖荡“万得凯博艺园”的新画室。虽然时逢盛暑,天气连续高温,但是,在他那间2000多平方米巨大的画室“烟云堂”,一边欣赏其20多米长、6米高的新作《锦绣石壁》和别开生面的《梅花图》,一边听他畅谈艺术苦旅,山水烟云,鼻通窍开,暑意顿消。

  最年轻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萧海春早年毕业于上海工艺美术学校,后分在上海玉石雕刻厂专攻玉石雕刻。至不惑之年已卓有大成,荣获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是当时最年轻的“娃娃大师”。如果顺着此路走下去,迎接他的不是鲜花就是掌声,还有财富。

  然而,他自小喜欢绘画,心头始终有着解不开的绘画情结。他尤擅人物画,曾以李白“落日故人情”诗意而作的人物画,获上海书画出版社举办的全国“以诗征画”大赛一等奖。还有他的“虎溪三贤”、“行吟图”、“书蕉图”中所绘的高士,用笔简拙、脸相高古,令人联想起傅抱石笔下的高人逸士,但在气韵上又有所不同,表露了一种活泼生动的情韵,通过夸张而又略加变形的造型,传递了生活中欢愉的氛围。

  经过反复考虑,萧海春最终舍弃了玉石雕刻,而改以绘画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更出人意料的是,他不是以他已经驾轻就熟、声名雀起的人物画作为主功方向,而是选择了山水画。

  以西北风山水奠定画坛地位

  萧海春开始山水画创作,是以西北莽原大漠为母题的。上个世纪80年代第一次走入大西北,黄土高原特殊的雄浑苍凉的风貌,就极大地震撼了他那由江南的青山绿水熏陶已久的心怀。当黄土地以凝重苦涩的历史感,向他提示自然的朴厚与荒蛮,一种英雄的悲剧色彩永远铭刻在他的心灵中。在这之前,他去游览雁荡山,那像门板一样耸立的山峰,使他激动不巳,感到有朝一日画山水一定要用这样的形式表现出来。但画山水是不能缺少情绪的,有优美、有深沉,也有愁戚,而人的情绪是有感而生的,没有强烈的碰撞是不可能产生大的情绪的。他后来西行,领略了黄土地的苍凉雄浑,尽管那里的山水没有江南的细巧、秀丽,但所表现出的历史的厚重却使他这个素来就喜欢历史的画家,爆发出巨大的创作激情、产生出如泉的创作灵感,他终于寻觅到了合适的绘画风格。《孤峙大荒秋》、《峨峨侵天色》、《野蔓有情索战骨》、《清奇古怪图》、《兴云出雨气磅礴》等一幅幅精彩纷呈的山水画,清晰地展现出萧海春领略黄土地苍凉雄浑的风情之后为之震惊的心迹,他一反过去文人画只求意造,不求实写的精神,为海上山水画创作带来了一种强力的冲击,表现了他以大山大水见长的画面气势。

  然而,正当萧海春以崭新的西北风山水画赢得广泛赞誉之际,有感于中国山水画传统的缺失,又从以西北莽原大漠为母题的情绪宣泄,开始过渡到以胸中丘壑为母题的笔墨营造的画风变革上来,从传统中汲取再造中国山水画的营养,表现了一位优秀的当代画家对传统难能可贵的尊敬之情。

  回归经典 向传统文化致敬

  由水墨创新的名家,“变成回归传统的学子,远离名利场,深潜在传统奥妙的认真探讨之中”,而且,这一沉就是20多年,这是寻常人难以作出的抉择。上起唐宋,下至近现代,萧海春遍临历代名家名迹,“用最大的力气打进去”。但是,萧海春解读经典,是习作也是创作,有临写更与写生结合,他主张到大自然中去,通过写生,印证古人的图式,发现其得失,从而获得给以损益修正乃至创造新图式的依据,希望能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寻找到经典与时代的新的契合点。

  学习经典,对于每一位成功的画家来说,都不是陌生的事情。通常人们通过对经典的学习,是为了能够建立其自己的绘画风格。但有评论家认为,萧海春是在拥有了自己的绘画风格后,再次投身于经典之中,所以,萧海春的回归经典,就决然不是为了简单地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这个问题在他更年轻的时候,已经在学习经典的时候就解决了。换言之,这么些年来,萧海春对经典的回归,如果说,既不仅仅是为了操练自己的笔墨功力,也不是仅仅为了坚定自己的绘画风格;那么,他所图的就是在技法、风格之外东西了。对于一位真正的画家来说,在习得了技法,建立了风格之后,依然孜孜探索不懈的必是超然于图式之上的归属于精神性东西:这就是审美。如同真正的科学家一样,真正的艺术家,必是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支援的探索者。经典解读,是一种历史文化的梳理、解析、整合,也是一种和历史大家的斟酌、商榷、酝酿。因此,解读经典的过程,实际上是在丰厚的历史文化的支援下展开的对绘画之为绘画的时代求证。这才是萧海春乐道于其中的原因,也是萧海春畅神于其中的原因。因为,在解读经典这一看似背时的行为背后,深潜着的是对审美建构的探究。求新是趋时的,而审美是永恒的。去年,萧海春多年来的艺术实践成果终于在上海美术馆的“烟云自在——萧海春水墨艺术展”上得以完整呈现,引得如潮的佳评。

  国画优秀传统的“布道者”

  当下的中国画领域,有部分人认为老祖宗的传统不吃香了,传统绘画穷途末路。吃香的是中西结合,用西洋油画改造中国画这一套。萧海春认为,相对于创新,今天的中国画更需要传承。这种传承并不是简单地指绘画技法,更重要的是一种对待中国文化的态度。中国画莫要断了中国文化的根。现在不少人打还没有“打进去”,就满脑子想“打出来”。

  萧海春说,近年来,一些所谓的打着创新旗号的名家中国画颇令人失望。这些作品不中不西、非洋非土,虽名为国画,实际上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表现手法,都远离中国文化的意韵,根本看不出是中国画家的手笔,与中国画底蕴相去甚远。目前在国画创作领域,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普遍缺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所谓中国文化贫血现象。

  萧海春表示,相对于西方外来画种来说,中国画理所当然地应该是以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体系为旨归的。尽管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对画家绘画才能、笔墨技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是其精神内核和美学标准却一直与中国传统文化血脉相通。传统画论中称中国画为“文之余”或“文之极也”。“余”也好,“极”也罢,都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乃是中国画的根基所在。当代中国画创作本应以中国文化修养作为有力的支撑,真正成为中国文化一个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就像书坛耆宿章汝老所说,“中国画的薪火传承只能靠在中国画自身范畴里的深耕发掘来解决”。

  萧海春不仅如此放言,而且牺牲大量创作时间,以教学方式来贯彻这种理念。他曾在刘海粟美术馆成立了萧海春山水画工作室,带教几十位学生。现在,他又在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指导一批研究生。这些学员在他的悉心教诲下,从山水画现状出发,回溯历史,立足山水画本体,对传统经典反复解读并到名山大川写生。萧海春的教学以“山水画图式与解读、山水画图式与重构、山水画个人图式的构建”为主要研究课题,在山水画的多元性及个人图式重构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教学尝试,取得了很大成功。许多美术界人士更是认为萧海春在中国画教学方面探索出的这条新路,值得推广。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评论·专栏
   第A06版:特别报道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建筑物语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漫画世界
   第B12版:拍卖指南/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海派“异数”萧海春
新民晚报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B06海派“异数”萧海春 2013-07-13 2 2013年07月1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