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包玉倩教授眼里,目前与传统的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口服药物、注射胰岛素、健康宣教“5驾马车”相并行,许多病人是完全可以通过“开刀”来解决高血糖问题的。之所以还很少有人选择手术,一是病家对此知之甚少,抱有不解与胆怯;二是医疗机构尚缺乏内外科合作的团队或平台,来共同管理糖尿病治疗的“第6驾马车”。
今天在沪举行的“2013上海肥胖及糖尿病外科国际论坛”上,有关糖尿病手术治疗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等,再度引发与会同行热议。
虽然目前美国糖尿病学会、世界糖尿病联盟已正式认可手术治疗成为糖尿病治疗的有效手段,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也于2011年联合制定并发表了《手术治疗糖尿病专家共识》,手术治疗糖尿病由世界走入中国。然而,我国迄今比较有规模(以每年数十例计)开展糖尿病手术治疗的医院不过20多家。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美国现在每年大约有30万体重指数超过35的病态肥胖者(绝大部分有包括血糖异常等一系列问题)接受手术治疗。
美国列入“常规疗法”
所谓手术治疗糖尿病,其起源可追溯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手术减肥。随着越来越多的肥胖病人因手术成功减肥的同时,其中大部分病人同时并存的血糖代谢紊乱问题也得到了缓解,“胃旁路手术”才于2009年为美国糖尿病协会列入《糖尿病防治指南》,被确认为糖尿病常规疗法。同年9月,欧洲糖尿病学会确认糖尿病为可以治愈的胃肠道疾病。
有国外大宗研究资料显示,22000余例接受胃旁路手术的2型糖尿病人,术后体重减轻比率为61.6%,糖尿病完全缓解率83.6%,同时高血压、高血脂、睡眠呼吸暂停等均显著改善。
不仅仅是“让胃变小”
“其实,如今国际共识的糖尿病手术方式有两种:腹腔镜下胃旁路术和腹腔镜下袖状胃成形术。”近两年内主持了近百例糖尿病手术的市六医院普外科张频教授解释说,一般人比较容易理解的是,病人手术后的胃容量小了,减少了食物的摄入与吸收,进而也就减少了能量的摄取与糖代谢负荷。事实上,手术后患者体重降低,还可以减少由于单纯性肥胖的脂肪堆积所造成的胰岛素抵抗;手术重建胃肠道后,也改变了肠-胰岛素轴激素的分泌,从而改善了血糖。“这两条比较专业,不太容易懂。但它们很重要,它们‘中断’了病程,这也就是我们的手术不仅仅是减肥,而是能够治疗糖尿病!”张频强调说。
2011年2月,市六医院整合普外科、内分泌代谢科、营养科、麻醉科、ICU的技术优势,成立了微创外科手术治疗肥胖症及糖尿病的联合治疗小组——将糖尿病患者习惯的内科“通道”,以及单纯肥胖病人可能选择的外科“通道”,聚集于同一平台,接受内外科专家严格的术前诊疗情况评估及术后疗效预估。如果确信手术是最佳方案,那么,手术之后的后续“管理”,尤其是营养状况的长期随访,恰是糖尿病治疗成功的又一个重要保障。以目前的统计,100多例接受手术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中,有90%者在术后完全停用药用的情况下,餐前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3项指标全部达标。
需要“多科参与”平台
据权威数据推算,我国的糖尿病患者已超过9000万。若再以年龄大、病程长、并发症多等作为排除因素,全国能够接受手术治疗糖尿病的患者,估计也有上千万之众。
“好事”如何得以推而广之?包玉倩、张频两位专家以所在医院的初步经验,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他们认为,目前治疗糖尿病的6驾马车是“并行”关系,也是“互补”关系,因此更需要打破科室“壁垒”,组建一个好的管理模式,一个多科参与的共同平台。手术治疗糖尿病这样的好事儿,仅靠外科团队的单打独斗显然不行。
首席记者 施捷
相关链接
哪些糖尿病人适合手术治疗?
■ 年龄18至65岁;
■ 体重指数BMI≥27.5,合并2型糖尿病;
■ 向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0厘米;
■ 糖尿病病程<15年;
■ 胰岛素功能良好;
■ 病人及家属都充分了解治疗糖尿病的手术方式,理解并愿意承担手术潜在并发症的风险,理解术后饮食、生活习惯改变的重要性并愿意承受,能积极配合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