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寨”手机到“山寨”大黄鸭,大家早已见怪不怪。然而,最近一起“山寨”事件,却让不少人感到失望,乃至痛心。
某国产老牌钢笔生产企业,近日在网上推出一款钢笔,“狩猎夏日(summer safari)”从外观到名称,都与德国钢笔品牌凌美(LAMY)的safari系列非常相似,仅笔身上的品牌名称和LOGO不同。当然,最大的不同是价格,凌美的safari系列钢笔售价380元,“狩猎夏日”仅售不到60元,是前者的六分之一都不到。
网上对此事的反应,多是怒其不争:没想到老品牌也做“山寨”,“没有一点自主创新”。
作为企业,也许更关心有没有侵犯专利,会不会导致赔偿。这家老牌钢笔厂,做出的反应是调整商品名称,并向专业知识产权事务所咨询,若涉嫌侵权则下架。相关负责人还认为,凌美safari的外观专利可能已到期,生产相似产品应该没有问题。
确实,在现今的市场竞争中,专利大战屡见不鲜,苹果与三星、安卓的“战争”就为人熟知。有一种观点认为,专利不仅不能促进创新,反而会扼杀创新。因为专利会限制供给,提高价格,还可能为一款新产品进入市场设置重重障碍,甚至有专门靠专利赚钱的“钓饵公司”。但从长远看,专利还是会鼓励新创意。
不过,有没有在法律上侵权,并非人们关注的唯一焦点。何况,“山寨”与创新无关,只与创新匮乏有关。除了数得清的法律得失和经济利益之外,还有难以估量的品牌形象。
相信不少人的第一支钢笔,都来自这家老品牌。尽管它可能风光不及当年,但仍是多少人的美好回忆。“山寨”一出,则是多少人摇头:为什么是你呢?!
老品牌的生命力,绝非“山寨”可以维持。著名制鞋企业BATA,1894年在当时的奥匈帝国创立,受到战争和世界地缘政治影响,1939年托马斯·巴塔在加拿大开了一家分号,1945年总公司被没收,他又在多伦多附近的一个小镇重新创办了BATA。发展至今,他始终坚持为社会中下层客户服务,而这种理念在一开始并不流行。超前,也是一种创新。
与其直接“山寨”,不如从“山寨”中看到市场需求,创造真正属于自己的产品。再说,“山寨”得了外观,“山寨”得了核心技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