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障碍
无论走到哪个城市,全是清一色的大高楼、霓虹灯、宽马路,并配有所谓的中央商务区。与此同时,传承着中华文化的古建筑群却在毁灭性消失。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发现,我国有4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消失,其中很多是被各类建设行为毁掉的。
“四合院、石库门……这些传统建筑越来越少,倒是山寨型的标志性建筑比比皆是,欧陆风情大行其道,导致城市个性丢失、品位低下。”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乔润令直言。“我们的城市建设不是规划师说了算,而是市长说了算。这是造成‘千村一面’、‘千城一面’的非常大的体制原因。”乔润令说。建筑圈也有类似的自嘲,“城市建筑长成什么样,市长说了算,开发商算了说,建筑师只能是算说了。”
自身缺陷
除了体制障碍,建筑设计师的失语也有自身的问题。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燕珉看来,在上世纪90年代,建筑设计院都是资深专家,而开发商多是晚辈,设计师自然更有话语权。而现在设计院里多是远离市场的年轻人。
现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改革与发展司司长的倪虹,2006年在安徽建设厅工作。当时,省里提出要为农民设计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农村住宅,省里几所高校组织了数百名大学生参与实践。实践结束后,一个大学生的发言让倪虹印象深刻。这名大学生坦言,调研前认为农村住宅设计很简单。如果是独门独户,就把别墅设计方案改一改。结果卫生间的问题把他困住了。别墅院落都设计在住宅前面,而农宅院落都在后面,因为农宅没有室内卫生间。直到调研结束,这名学生都很困惑。他如果不设计室内卫生间,过三五年农民有条件了,这新型农宅就落伍了。如果设计了,当时农村连下水道都没有,只是个占空间的摆设。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副总裁曹嘉明认为,“千村一面”“千城一面”的问题,就是建筑设计缺少丰富的设计语言,没能将地方文化特色融入建筑之中。
社会责任
在中国,与“千城一面”相对应的,是大量山寨建筑及奇特建筑的不断兴起。阜阳的“国会大厦”、阜宁的“悉尼歌剧院”、苏州的“大秋裤”、沈阳的“大铜钱”、杭州的“比基尼”……这些年涌现出的“建筑创新”,不断成为市民吐槽的热点。
“设计是为人服务的。我们大量的建筑设计还应站在社会公众的角度,以适宜人居为标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庄惟敏认为,像央视新大楼的设计者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北京银河SOHO设计师、第一位普利兹克奖女性获得者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这样的设计鬼才,是建筑设计师中的前沿前卫。“就像巴黎时装周的设计,不一定适合大众穿出去。”
在庄惟敏看来,目前楼市调控,实际上是给建筑师们一个难得的机会,可以静下心来梳理自己的知识结构,完善自己缺少的专业素养。“中国的建筑师在蓬勃发展的房地产大浪潮里面,总觉得自己像个被雇佣的打工者,这主要源于设计师本身没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建筑师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背景,更要有人文关怀,特别是关爱弱势群体,维护公共利益。其实设计的力量是巨大的。好的设计会感动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