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孩子是这样学习
在一个外国研究者的眼里,上海的中小学生究竟是在怎样学习的呢?每个上海的学生和家长又该从中获得哪些启迪呢?
■ 认真听课 在典型的上海教室里,学生都是全神贯注的,那些开小差的学生是不能被容忍的。比如,初二学生要在45分钟里学习15个抛物线的问题。大家理所当然地认为,学习就应该这样认真和负责。
■ 监督孩子做作业 作业也是中国学生在学习以及课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家长都觉得学生应该每天晚上都要做作业,而且也愿意牺牲家庭时间来监督学生做作业。
■ 保证体锻时间 学生还要参加其他各种各样的活动。上海市规定,所有的学生每天都必须至少从事一小时的体育运动。每天上课之前有一段时间的早操。在上午两三节课之间,还有一个大课间的体育活动时间。放学后,学生还要参加一些其他的体育活动。
■ 除了补习辅导之外,中国还有许多兴趣班,这些兴趣班主要是学习那些在学校里不教的音乐、艺术、运动等内容。这些兴趣班非常赚钱。虽然开销很大,但家长们仍不断往里投资。其中最受欢迎的是钢琴、笛子、芭蕾以及中国书法。
中高考制度未必不好
这些年来,有关改革中考、高考的呼声很响,甚至把它们看成是制约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障碍。这样的争论连美国学术界也注意到了。然而,在《超越上海》的作者马克·塔克看来,中国的中高考可能是一种“必要的恶”,它的存在还是对上海以及中国学生的学习起到很重要的正面作用。它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结构,如果没有中考、高考,很多学校和学生可能根本找不到学习的方向。中国这样一种与课程标准紧密结合、由外部权威机构出题、成绩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进入下一阶段学习的中高考制度,是一项非常好的制度。在这种机制下,所有的学生都会具有强烈的动力去修习高难度的课程以及会更加用功地学习。而且,上海的中高考试卷要比美国的许多标准化测验做得更好,因为上海的试卷包括了许多致力于学生复杂问题解决的开放题或者短论文,这更有利于测量和评价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而美国的标准化试题,常见的就是些单项选择题。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