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仍旧只是假象的绝对。
云南昆明的一所小学,背着书包上学堂的孩子们,正履行着他们的“不平等条约”。近日各地媒体都爆出了这条“按家长学历分班”的新闻。在这所小学,高学历家长的孩子,聚集在一个班;中等学历的,又是一个班……以此类推。除了学历,家长的工作也是重要参照。从一开始,娃娃们已被分门别类,被贴上不同标签。起跑线的位置,原是拼爹拼娘拼出身而定的。
学校并不避讳自己的意图:高学历的家长,家庭教育较为良好,生源素质较高。再配以优秀的师资,如此“强强联手”,似乎更有可能打造出高升学率。“好班”,“差班”,“重点班”,“后进班”……可以想象的是,虽没有将“牌匾”挂起,却已是无形中的“物以类聚”。成人世界的游戏规则,左右着孩子们学海无涯的第一步。
多个世纪前的欧洲启蒙运动,卢梭、孟德斯鸠等思想家便提出较为系统的“天赋人权”说,而法国的《人权宣言》、美国的《独立宣言》,无不包含“众生平等”的精粹。几个世纪后,绝对的平等仍是理想国中的戒条,但相对的公允才是和谐社会应该尽力创造的氛围。我们无从选择父母,能选择的,是自己以何种方式、何种姿态走一遭人生之路,并且心下敞亮这条路要通往何处。而这一选择的指引准则,正是来源于学校教育、社会阅读、个人感悟,并最终完成自我塑造。
懵懂稚嫩的学童们,因为“爸爸的地位”被预先分成了三六九等。某种程度上,这已向他们的幼小心灵暗示:家庭条件比后天努力更重要。三观不正,原是从小便被“扭曲”了的。
按家长学历分班的事件,在各地都有“变形记”。家长们的座驾奢俭,衣着锦朴,都可能左右孩子们在幼儿园,在学校的待遇。而不懂事的孩子们,也竞相攀比,似乎财力代表的,就是能力和智力。
我们不会否认,优越的家庭条件,加上正确的指引,的确更容易培养出一名优秀的孩子。但我们更应该重视,“有教无类”的平台,才能真正培养出心智、性格、德行都健康的希望之才。如果“从哪里来”,是衡量孩子优贱的唯一标准,那就不会有那么多“李某某”或“某美美”扰人视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