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生中,他呐喊过,也彷徨过,甚至在‘横站着作战’的晚年仍然背负着难耐的寂寞,但是他从来耻于屈服和停顿,乃至他的目光中,几乎只让人望见直逼现实中保守、蒙昧、虚伪、专制、强暴的愤怒火焰。在这愤怒的火焰中,我们能看到的只有先生对于民族的热爱。”翻找出泛黄的作文本,不禁莞尔,无知者无畏。
实在有点惭愧,这篇《感受鲁迅》当年还获过小奖,甚至老校长陆继椿还点评说“一个初二的女生,能够如此感受鲁迅,确实令我惊讶与振奋”。扪心自问,当年的我并没有读懂这个不断在语文课本上出现的作者,或者说我只是自以为读懂了那个被神化了的鲁迅。在人们的想象中,他高大威武;在世人的印象里,他不食人间烟火,只知用“投枪匕首”;在后世的宣传中,他伟大无私,不懂儿女情长,始终走在革命的前列。于是,我才敢这样用词生猛,满溢赞美。
后来,我渐渐摸索到一个更为真实的鲁迅。比如他并不健硕,身高一米六,去世时体重甚至不足39公斤;比如他学习成绩平平,德语、物理、化学勉强及格,作为医科学生解剖学只有59分;比如在他的日记里能找到很多“言行不一”的证据;比如他对孩子有着发自肺腑的爱,甚至显得娇宠溺爱,就好像那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不过是他赴宴时与郁达夫打趣的对答。“孺子牛”出自《左传·哀公六年》,“女(汝)忘君子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聚丰园小聚,郁达夫和鲁迅开玩笑说“你这些天辛苦了吧?”先生便借用典故戏答之,更直白地翻译一下:对于诽谤者对我的中伤,我怒目而视,置之不理;我正在享受天伦之乐——像齐景公那样,口衔绳子弯腰做牛,让儿子牵着玩呢。
后来,这句诗被引申理解了。再后来,我们渐渐忘记了诗句中那个怜爱孩子的父亲,而只是机械地背下“‘横眉’、‘俯首’形象地写出了革命战士对待敌人和对待人民两种绝然不同的态度”这样的“参考答案”。
无论教材删替,盼望我的学弟学妹,不再受累于这样的标准答案。
如果可能,再读读林语堂、梁实秋、胡适和周作人。或许这样,才会有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