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民文化节的“纸音杯”家庭音乐会大赛,激起了广大热爱音乐的市民强烈兴趣。在今年的高温季节里,从社区到区县,比赛此起彼伏。上海是一座有音乐传统的城市,国内第一支交响乐团、第一所高等音乐学府、第一张流行音乐唱片等等,都在上海诞生。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市民物质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满足产生了更大的期待。
在本届家庭音乐会大赛的赛场上,少年儿童毫无疑问成了家庭代表队核心成员。中福会少年宫艺术团、小荧星艺术团、朱宗庆打击乐学校等各类少儿音乐机构的小学员们,在舞台上带领父母甚至爷爷奶奶吹拉弹唱,成为了一大景观。近年来,东方艺术中心、上海音乐厅等被视为音乐圣殿的剧院,出现了家庭自费租场、孩子登台表演的新风尚。显然,他们并非是为了热热闹闹地自我满足,而是用音乐在展现当代青少年的才华和风采。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音乐就如联结家庭亲情的红丝线。古有“琴瑟和谐”“夫唱妇随”等音乐词语形容夫妇情笃、家庭美满,今天,你弹我唱、同奏一曲中,依然跃动着和谐的心灵节拍。有了音乐,三口之家的生活多了一层融洽;有了音乐,祖孙三代跨越代沟可以亲密无间。在城市进入老年社会的时代,老人们也乐此不疲地玩起了音乐。在本届家庭音乐会比赛中,老姐妹自组演唱组登台表演时重新焕发的青春活力、老夫妇同台唱起相恋时伴随的那首歌、姑表亲齐聚一堂吹拉弹唱时的真诚和欢乐,那些相互一瞥时的由衷笑容、那种不用指挥就能默契配合的心领意会,让人不由得心生感动。
虽然有不少市民玩乐器、练歌唱,掌握各种音乐技艺最初是为了自娱自乐,但当家庭成员们互受影响,纷纷用旋律和音符打扮自己的生活时,对音乐的需求就会升华到追求的境界。无论是家庭自费到剧场开音乐会,还是千余家庭踊跃参加本届家庭音乐会大赛,都反映了广大市民期盼用音乐展现自我、充实人生和服务社会的愿望。从20多年前的卡西欧家庭演唱大赛引起全城空巷争相观看,到今天人们踊跃参与的家庭音乐会大赛,这种存在于千家万户的愿望,始终是蕴藏于民间的巨大精神能量,如能不断地得到释放,有利于推进社会的文化建设和强化社会凝聚力。因此,家庭音乐会大赛应该成为城市的常规活动经常举办,剧院、专业院团也应承担义务和责任,共同致力促使社会细胞的音乐表现力更丰富、更精彩。
(作者为家庭音乐会大赛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