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老教授 家庭三重奏
年已74岁的孙文妍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古筝教授,她与儿子、女儿组成的家庭古筝三重奏(见左上图),从湖南街道初选、徐汇区复赛,到全市决赛,一路闯关。有人劝她:“你的年纪这么大了,学生也都是全国古筝界的名家了,还与业余爱好者们同台比赛?”她回答:“我们参赛,是为了表达对社区工作者的感激之情。”孙文妍的父亲孙裕德是江南丝竹界的前辈,早在1941年创办了上海国乐研究会,还带领江南丝竹团队到美国举行巡演。孙文妍继承父艺,从小与古筝为伴。退休后,她作为市级非遗项目“江南丝竹”代表性传承人,成立了湖南街道江南丝竹乐团,儿子、女儿都是其中一员。他们平时自掏腰包排练演出,上月还在南京获得了全国邀请赛的金奖。“因为经费是自筹的,排练场地也要自找。社区干部得知后,给我们提供免费排练场地,外出比赛,他们还为我们乐团出路费,帮着搬乐器、端椅子,忙前忙后的,让我们很感动。所以,这次我们要用自己的表演回报大家的关心支持。”
社区“小老人” 关爱“老老人”
陈恺君家庭的姐妹三重唱,洋溢着浓郁的青春活力。三姐妹自幼受爱唱歌的母亲熏陶,但是工作与生活使她们的人生难以与音乐相伴。退休后,三姐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用歌声充实人生,比赛时演唱的一曲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流行歌曲《金梭和银梭》,让她们重新焕发青春。毫无疑问,退休老人成了家庭音乐会大赛中的主力军,他们用歌声和乐声,尽情展现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闸北区的林元珍家庭用一批耳熟能详的曲调填词改编,创作排演了沪语音乐剧《爱的传递》参赛。这部短短几分钟的作品,讲述了他们这批“小老人”,在社区里服务“老老人”的社会关爱故事。这个家庭参赛队的7位成员有着表兄弟、妯娌、亲家、叔嫂的关系,年龄都在60多岁,因此,自称“小老人”。他们发现社区的养老院和家庭里有不少高龄孤寡老人,不但生活不便,精神生活也相当空虚。于是,大家凑在一起,自发上门为“老老人”们拉家常、过集体生日,还利用自己的音乐爱好,编排节目送上温暖的问候。决赛时,“小老人”们吹拉弹唱,台风活跃,“胖阿姨”林元珍更是跳起迪斯科,唱起流行歌,精神风采绝不输给年轻人。
唱起“田山歌” 讲述感人事
参加家庭音乐会大赛的一个个家庭,用旋律和歌声,讲述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金山区陈国华家庭(见右上图),多年来坚持“非遗”品种的传承与弘扬,唱着“田山歌”走上赛场,歌声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情。来自徐汇区的母亲何琴云,用音乐与一对患有自闭症的儿子交流,在歌声里,从不愿说话的儿子终于开口了,音乐为这个原本沉闷的家庭重新带来了欢乐。音乐更是开启“新上海人”融入城市生活、营造家庭和睦氛围的“幸福密码”。来自普陀区的徐海羚家庭,夫妇俩都是新疆支青的子女,回到上海后又各闯一片天地,当祖孙三代在舞台上同唱《相亲相爱》时,歌声里流淌的是温暖和坚定;定居上海工作和生活的陈秀宗夫妇来自中国台湾,两人的一对幼年儿女边上学边学习乐器,在孩子的带领下,一家四口表演的《地球朋友》,虽然风格质朴却真诚感人;已经在沪居住7年的塞尔维亚历史学家德尼卡,与正在上海读初中和小学的两个儿子,用民族风格浓郁的劲歌劲舞表达在上海生活的感受,她说:“上海胸怀宽广,这里就是我们心目中最时尚的家乡。”
资深记者 杨建国 摄影记者 郭新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