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做公益并没有那么容易。有人浑水摸鱼借公益之名做宣传之实;也有人趁机利用公益中饱私囊。”张熙说,做公益并不是为了炫耀自己是一个多么高尚的人,而是让他人知道至少是一个“好人”。
于是,创办公司之初,他就要做一个“好人”,坚持要从刚刚收益的利润中拿出1%投入公益事业。比如,为了鼓励和引导师范院校的学生毕业后能从事教育工作,从2010年起连续五年给上海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师范类专业学生发放奖学金;在汶川、玉树地震的时候为灾区人民捐款。他说:“当时,公司合作人以及员工都不理解,甚至有好几个员工写电子邮件劝我不要把钱捐出去,很多人都不知道是捐到哪里去。”
如果员工要参加公益活动,张熙总是大手一挥:“准假!”于是,不少热心的员工就会提交假单,去青海、云南等地支教。每年的1月18日是“精锐爱心日”,只要是手头上没有特别紧急工作任务的员工,都要走出办公室,参加公益活动。只要张熙有空,他也会走进农民工子弟小学,给孩子们讲讲创业的故事,鼓励他们将来做自己想做的事。
从2011年起,精锐“爱心图书馆”项目启动。接连两年,张熙都发动全国的员工、学生和家长捐赠自己不需要的图书,送给贫困地区缺少图书资源的孩子。“但捐书也要对贫困孩子负责,不是什么书都能捐出去。”张熙说,收集到大家捐来的图书后都要经过筛选,留下适合孩子学习和阅读的教材、教辅及图书。据了解,目前,精锐“爱心图书馆”每年都要捐赠近20万册图书。 本报记者 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