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林松 社区民警
带记事簿记录辖区情况
吴林松原是七支队后勤处汽车修理所所长,现为长宁区北新泾派出所社区民警。转业当上警察,吴林松总是随身携带一本记事簿,每天记录着工作中问到的、听到的、看到的各类信息,进行分析研判。久而久之,吴林松对辖区内情况了如指掌。
居民倪某曾因赌博被刑事拘留,外地妻子的户口一直未能申报入户。吴林松及时帮助申报,在较短时间内帮助解决他们的户口问题。倪某动情地说:“老吴不仅不歧视我,还主动关心解难,遇上这样的好民警是我的福分。如果我再做对不起社会的事,就太不够意思了。”
刘永跃 电力公司
正团职干部选择到企业
2003年12月,刘永跃在转业后选择到企业工作,这在同年正团职军转干部安置中开了先河,引发了不少讨论:“失业风险很大!”“‘金饭碗’不要,干吗要冒这个险?”
“转业不是失业,只是换了一个战斗岗位。”刘永跃没有动摇,来到市南电力公司工作。他的第一个岗位,是普通员工。他及时调整心态,尽心尽力,凭借努力,他从普通职员做到青浦供电分公司党总支书记,再到嘉定供电公司任纪委副书记、书记。
去年3月,刘永跃调整到崇明电力公司任党委书记时,面临公司体制划转,发电厂与供电公司重组。1400名员工中,30岁以下的只有29人,员工动力明显不足,加之部分原有领导岗位干部不能安置,各种困难叠加,矛盾突出。一次,一位在发电厂工作多年的老职工,径直找到刘永跃,直言要求解决领导岗位。岗位少、要求安排职务多,是不留情面当场否决,还是照顾情面留个位置?最终,刘永跃婉言回绝。随后,刘永跃从教育引导入手,相继推出公平竞岗机制,择优选用,顺利推进体制划转,职工无一有怨言。
王波 自主创业
不要安置搏出“金饭碗”
王波从七支队后勤处处长岗位转业时,不要国家安置,选择走自主创业。
2005年初,王波用手中仅有的转业费和借来的20万元,入股一家主营市政工程建设的公司。5月中旬,公司让他负责一个绿化项目,由于上海进入梅雨季节,工程在合同工期内完成难度很大。只要天一晴,王波就督促工人加班加点干,人手不够时就自己带头上。最终,工程提前两天完工。2007年初,王波凭着自己的能力和才干,成立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上海恒盈市政发展有限公司。短短两年间,公司已获得二级资质,注册资金1200万元以上,销售额达5000多万元,上缴利税200多万元。
在城管执法岗位上尽职尽责的邵观良、任劳任怨当好上海国际机场分局治安民警的李军、自主择业建立的公司已接手近十几亿项目的许立华、创办诊所成为知名中医针灸名家的杨中奕……如今,武警上海总队的许多军转干部,经过自身的努力和打拼,在各自的岗位上担起重任。
本报记者 江跃中
通讯员 周显峰 刘家才 陈超